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海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中考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湖北黄冈中学初三中考模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深圳育才三中追寻往事主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最新热门    
 
深圳中学高三阶段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2009-10-18 17:52:05  来源:深圳中学
 

深圳中学200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5分)
1.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私田”的大量出现
2.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术最初运用于  ()
 A.城淮之战 B.马陵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3.下列关于西汉编户齐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具备独立身份B.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C.正式编入国家户籍 D.是国家赋役的主要征发对象
4.汉朝的西域地区东起阳关、玉门关,此两关位于今天的  ()
 A.临洮 B.甘肃敦煌   C.新疆库车   D.甘肃酒泉
5.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有  ()
 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④羯族A.①②B.①③C.③②D.③④
6.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7.在我国封建社会,应服役的人如不愿服役,可向政府交纳一定钱物由政府另雇人代替,
该法最早实行于()A.西汉B.隋朝 C.唐朝 D.北宋
8.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连接淮河的两段是   ()
 ①江南河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④邗沟A.①②B.①③C.③②D.③④
9.下列历代政治制度措施中,不是针对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文臣到各地做知州 D.明朝在各省设三司
10.朱熹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中央集权统治强化
 C.农民反抗斗争加强 D.辽、夏政权的军事进攻
11.关于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
 A.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 B.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C.农村有定期举行的集市 D.港口城市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
12.对外交通由汉唐的陆路为主转为宋元的海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方战乱 ②经济重心南移 ③指南针应用航海 ④阿拉伯帝国阻隔交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3.秦朝、唐末、元朝,我国古代居民迁移的共同特点是  ()
 A.中原居民迁边疆地区 B.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C.大批北方农民南迁 D.东南沿海居民迁居海外
14.府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的相同特征是  ()
 A.减轻农民负担  B.兵农合一
 C.增加农业劳力  D.促进社会发展
15.王安石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三经中不包括  ()
 A.《易经》 B.《尚书》C.《周礼》 D.《诗经》
16.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民族习俗和心理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民族矛盾激化
17.蒙古族发源地斡难河源在元朝时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中书省 D.蒙古行省
18.著名的卢沟桥始建于   ()
 A.隋朝B.元朝 C.金朝D.明朝
19.中国历史上曾以应天为名的是下列城市中的  ()
 A.河南商丘、开封  B.河南商丘、江苏南京
 C.江苏南京、苏州  D.江苏南京、山西大同
20.下列朝代因分封而酿成统治阶段内部战乱的是  ()
 ①西汉②唐朝 ③西晋  ④明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明肖时期的对外关系和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表明  ()
 A.中外文化已开始发生直接联系 B.中国封建统治不能抵御外来侵略
 C.中国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形势 D.中外关系已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现象
2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莲鹤方壶是春秋青铜器中的珍品
 B.唐代南方青瓷中的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
 C.辽代生产的鸡冠壶、凤首瓶等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明代由国外到引进了占城稻和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
23.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政治变革 D.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4.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指
 A.实现民族主义  B.实现民权主义
 C.实现社会主义  D.实现民生主义
25.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是:①外国侵华势力②中国封建势力③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势力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影响最主要是    ()
 A.削弱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B.使中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给予极大地抵制
27.1929—1932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大反攻前夕的抗日根据地比较,不正确的说法是
 A.前者主要集中在南方,后者则为北方
 B.江西和山西先后成为根据地集中区域
 C.都是在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D.前者被大城市和铁路线分割,后者包围铁路线和大城市
28.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英美的态度是   ()
 A.保持中立政策
 B.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C.支持日本华北势力的扩大
 D.对日妥协,主张国民政府对日继续退让
29.“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0.人民公社会化运动的主要教训是   ()
 A.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2分,共3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上述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3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赋役之法,凡授田者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丁租调,并两税。……其应科斛斗①,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②夏税六月内纳税完毕,秋税十一月纳毕。——引自《唐会要》
①斛斗,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②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即纳入征租的耕田。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①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②。……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地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条鞭。——引自《明史食货志》
注:①丁粮,丁即人头税,粮,指田赋。明后期,皆折为银两征收。
②官为佥募,即统由政府雇工应差。
材料四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引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唐朝前、后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

(3)上述四则材料提示,从唐朝至清朝前朝。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3.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怕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的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是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前之残骸”、“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三、问答题(34题11分,其余各14分,共39分)
3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探索与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在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分别叙述和评论这两种观点。

(2)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的问题上,战国思想家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中国古代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在控制利用自然方面的利与弊。


(3)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35.清朝前期存在过哪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的因素?简要叙述清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结果。

 


36.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


深圳中学200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试题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7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B

B

B

A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8

18

19

20

D

D

A

B

A

A

B

C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A

D

A

C

C

B

D

D


二、材料题解析题(36分)
31.①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明朝八股取士。变化: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八股取士以呆板空洞的八股文为标准。②两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国家选贤,采取从民间直接选拔的方式。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衰落,庶族上升,打破了阀制度,采取科举制,扩大地主阶级统治的基础。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日益强化,严格以八股取士,培养出服从皇帝的奴仆。③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
32.(1)特点:①唐租庸调制:以丁税征和实物租税为主
②唐两税法:按财产和土地占有多少分等征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丁税并入两税征收。
(2)特点:①明后期一条鞭法:田赋、人头税、徭役、杂税等赋役征收合并为一,以田赋(土地税)征收为主;一律征银。
②清前期“地丁合一”:田赋和丁税合一,统一征收地丁银。
(3)变化:①以征收丁税为主,逐步演变为废止丁税而征单一的土地税(田赋)
②赋税征收手续逐步简化。
③由征收实物税为主逐步演变为征收货币税。
33.(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3)儒家伦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三、问答题(39分)
34.(1)战国时期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与政治兴衰无关;东汉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
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
荀子和王充的主张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是对自然界正确的认识。董仲舒的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2)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如都江堰的修建,变水害为水利,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联系,这都造福了人类。但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过度开垦,使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利影响。
(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5.(1)威胁统一和巩固的因素外: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非法活动,沙俄侵略中国,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内:一些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发动叛乱;西南大部实行土司制,割据纷争;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台湾处郑氏子孙统治之下,不利海防。
(2)措施和斗争:外:①进行反击外侵战争雅克萨之战大败俄军,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两国边界。②实行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内:①进行平叛战争:平定漠西蒙古和回部的分裂势力;清军进入台湾;平定三藩之乱。②加强边疆管辖:先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科布多参赞大匠管辖蒙古各部;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设台湾府管辖台湾;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确立册封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辖,在中央设理藩院管民族事务。
(3)结果:加强了海防边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确立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闭关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6.(1)1945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确立争取抗战胜利的总任务,并适时开展大反攻,抗战胜利。
(2)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解决,由于蒋美勾结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并通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会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拟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从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并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4)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的正确决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