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管志伟:我的愤怒与思考
王俊伟:世界近现代史专
王俊伟:中国近现代史专
刘伟:岳鹿版历史必修1
冷伟:中国历史教科书: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张宏伟:鸦片战争应有维
陈履伟:民族苦难的记忆
王俊伟:与何凡、周明学
管志伟:希望2009年我们
最新热门    
 
吴红伟:“研究性学习”走近历史课堂

时间:2009-10-18 17:09:22  来源:吴红伟
 “研究性学习”走近历史课堂
------关于高中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

□ 课题组成员 李代贵 高泉余 孙继柱 汪正贵 王跃兵 曹劲松
□ 报告人     李代贵
□ 报告地点   皖马鞍山二中影视报告厅
□ 报告时间   2002年12月17日

国家教育部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李晶副教授在主持教育部课题《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培养研究》研究后指出,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遵循着一个“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正是在世纪之交,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一班教师,趁着继续教育培训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勇于探索,积极反思,通过行动型课题研究,开展了一次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学习、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内容提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创造性教育因而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实施条件]
1.有省市教研员、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
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研活动向深广的层面拓展,我们也不知不觉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儿。屡屡闪烁的教改火花,得到了省市教研员,学校历任领导的积极肯定和支持。我省前任历史教研员盛大玉老师、现任教研员徐贵亮老师、我市前任历史教研员施惟平老师、现任历史教研员臧皖红老师、以及市教科所毛运方老师多次通过不同方式对我们的研究实践表示了肯定和支持,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学校领导一向支持广大教师从事教研教改与课题研究,汪延茂校长、党总支陈建雄书记、分管教学的徐礼荣副校长,以及高校长,教导处主任多次过问课题的进展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课题研究至今,发生直接费用多达一万五千余元。多年以来,我校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为我们顺利开展研究和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 有一支年轻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教改,开展教研活动,教师是关键。我校高中部现有历史教师6名,均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7岁。其中,省“教坛新星”2人次,市“教坛新星”2人次,研究生学历2人次,课程班结业和国培班结业1人次,中学高级教师3人,多名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累计达数十篇。老师们均于近年参加了各个级别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进修,普遍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均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分年级办公备课的大环境下,教研组教师通常聚在一起,就历史教学问题和课题研究实践展开讨论,自讲心得,切磋技艺。
□ 提供课题组成员照片及小传。
□ 高泉余  高级,省“教坛新星”;
□ 孙继柱  南京师大历史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发表教育教学成果十余篇;
□ 汪正贵  教育硕士,高级,教学论文多次获省市奖励,发表论文数篇,参与编著两本。先后获马鞍山市优秀教师,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
□ 王跃兵  从事毕业班教学工作多年,论文曾在省市获奖。教育信条:“只有在教育中不断探索,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
□ 曹劲松  2000年市“教坛新星”。
□ 李代贵  高级,市、省“教坛新星”,史地教研组长,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或发表多篇。教育信条:“只有在意识中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作安身立命之本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后,才能取得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有的进展。”

3. 有广泛的教育信息支持。
学校拥有图书馆,每年添购新书值数万元,订阅教育类期刊数十种,又有延伸至每个办公室的互联网路作为强大的信息源,多名教师常年与省内外部分专家保持一定的联系。

4. 有一群充满好奇心、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的学生群体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如今知识与信息的总量已经非常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开展,困难不在于学生,只要你乐于指导勤于帮助,学生一旦发动,他们的才干,他们的热情,他们的进展,无不令人赞叹。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物。”

[实施准备]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和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第三次全教会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意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考制度也在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尤其是综合能力测试形式的出现,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面临挑战。是挑战也就是机遇,改革大潮面前,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如前所述,我组多名教师先后参加在职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高中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培训以及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教研活动,加之互联网信息源的普及,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更新很快,在本课题研究方面也迅速达成共识。早在2000年春夏之交,我们就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关的文件和文章,尤其是感兴趣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我们从《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以及相关网站上选取印发了30余篇文章,由教师们传阅,很快就形成了这一课题的初步计划,并先后与省市教研员、教科所相关专家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建议,最后确定课题为“高中史地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近三年来,我们组织或参加了高一年级新生“研究性学习”指导讲座,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和“研究性学习”基本方法的启蒙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插播录像片段。

[实施简况]
课题实践处于探索的初期,我们大家都没有经验,外地的方案并不可以拿来就用。我们本着边摸索边总结的原则,大致将课题实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自发性小组课题研究实践阶段,课题的产生是自下而上,教师的指导由研究性学习教学课时中指导和课外指导相结合;第二阶段将“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的历史学习结合起来,进入限定性自选课题研究实践阶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课题,教师主要进行分散指导;第三阶段,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量多地开设讨论课、辩论课、问题讲评课、学习心得交流课等等。

1. 自发性课题研究实践。
2000年秋至2001年夏,我们在当时的高一年级全面推开了“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同学自建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择课题,当然主要欢迎与历史学习相关的课题,我们准备了相关的课题申报简表,对每一个课题进行评议,最终确立学生课题57项。由汪正贵老师、王跃兵老师和我进行具体的指导落实。同时,我们在全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现状的调查,对学生的认识、想法和面对的问题以及希望进行了一次数据化的了解。
□ 提供数据。
序号 课题名称 学生课题组组长
1 对苏联解体前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孙繁欣
2 希特勒成为好战分子的原因 胡洋
3 探求采石公园的旅游价值 褚镇飞
4 国产动画片为何不如日本动画片受观众青睐 沈东鸣
5 秦始皇嬴政的治国策略 张哲
6 台湾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王熠
7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姚婷婷
8 四渡赤水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 赵然
9 电脑黑客的成长与影响 吴静婧
10 马鞍山市场经济管理研究 杨末
11 评价蒋介石 汪玥莹
12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徐振华
13 大诗人李白与洒的不解之缘 齐雪青
14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李韧
15 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与失败 丁冬
16 巧克力简史 张志成
17 朱元璋与李自成成败比较 朱净
18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胡宏
19 抗战时期的中日苏蒙大决战 张舜
20 尼克松访华二三事 张扬
21 试论辛亥革命的成败 吴磊
22 马鞍山能否成为南京的卫星城 森翰智
23 孙中山对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评价 沈澄澄
24 马钢能否向高科技转型 曹慧
25 1965年以前的林彪之战绩 陈长
26 宋美龄的外交 吴磊
27 朱然墓的文化意义 吴小婧
28 如何辩证地看待洋务派 李琛
29 李白晚年与采石矶 周姗姗
30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评价 邢飞骏
31 采石与古战场 孙元
32 马鞍山发展小史 王翔
33 外星生物与地球的关系 彭露露
34 采石镇饮食文化 陈萍
35 评价洪秀全 易峰
36 二战小史 朱天一
37 采石矶发展史 杨梓


一轮下来,部分学生完成了课题报告或论文。但是,过程和结果中都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没有经验、教学任务过重,对课题进展情况没有进行系统地指导和跟踪;部分教师和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对结局怎样都不是很清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没有保障,排课时没有考虑到开展指导的教师的课时安排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课时负担过重;更为关键的是,相当多的学生组选择了与历史学习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的课题,我们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同时课题研究的资料也没有进行有效地系统地整理。对于过程与结局,师生中颇有微辞。
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重新认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一项指导实践?广而泛之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谁又能胜任?于是,我们自然想到了将“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习紧密结合。

2. 与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相关的课题研究实践。
2001年夏至2002年夏,我们开始进行与历史学习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实践。其间,本人参加了省暑期高中历史教师新大纲新教材培训,做了专题发言,会议上下,与部分专家和教师进行了建设性地交流。本人也参加了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广泛接触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以及高水平的同仁。这一切,对课题研究的转向和深入,对我们及时地将新的教育理论转变为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是历史教师。学科教与学的评价,是与我们直接相关的关键性评价。如果抛开历史教育的主体性使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的存在和作用就面临到了挑战,也是“以己之短,直面人之长”,因为,我们认为,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以历史课程为内容,方法与内容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就有了依托。
现在大家看到了这份与高中历史学习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就是第二轮实践的主体部分。我们如此实践,实际上实现了一举两得,一是教师的教科研得到推进,水平得到提高,业务素质构成的转型也可以顺利实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体验得以丰富。
作为教育者,实践的过程,从来也都是思考的过程。采用小组课题研究的形式,将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加以拓展,实践能力培养,客观上推进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能力强了,学习主动了,兴趣广泛了,自信心增强了,教师按旧有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不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们更加相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教给学生什么,而只能教学生发现他们自己!”教师不再能够做教学活动的权威了,在这种情形下,正如凯洛夫曾经说得那样,“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让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削弱教育的力量。”

3. “研究性学习”走近课堂。
在一部分学校,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实践,面临报酬、时间和教学评价等现实问题。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讲,这种以奉献精力和时间的形式进行课外指导的形式,是不值得推广的。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难以实至名归。
我们自2002年夏以来,在总结既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推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力度。备课中,多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针对重点教学内容开设讨论课、针对试卷讲评开设问题教学课、针对开放性历史主题开设辩论课、针对单元复习中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开设答疑课。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很顺利地与高中新课标实施后的教学要求接轨。众所周知,初中新教材实验已经推开,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而根据高中新课标,未来的高中历史课程将以“专题+模块”形式出现。很明显,通过新课标的推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显出来。

4. 获奖与发表情况简介。
课题研究实践开展两年多来,由于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和指导实践,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实践成果,并先后获奖或发表。李代贵老师撰写的《我的历史教学观》发表于国培成果汇编《驿路万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录发表于《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第9期、“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研究性学习”----一场学习的革命》发表于《高中苑》2000年第3期并先后为多个网站转载、主持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示范《关于二战以来中日关系的研究》发表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世界近代现代史》(下)《教师用书》、主持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示范《关于朝鲜、韩国现状及统一前景的研究》发表于“人教网”历史主页。王跃兵老师撰写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心育渗透》获2000年省历史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指导张欣等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走近巧克力》获得省教科所“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一等奖,并在省2002年省“研究性学习”现场会展示;指导路昕等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南亚次大陆的火药桶》、《点击巴尔干》和《关于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研究》分别获得市2002年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一等奖;指导林翰智等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马鞍山能否成为南京的卫星城?》在学校和一定社会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马鞍山日报》曾于2001年10月17日推出题为《二中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报道,专题介绍我校郑晓天等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调查实践。在2002年省“陶研会”期间,孙继柱、曹劲松两位老师分别主持《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美国的建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观摩教学,受到与会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部分教师参加了学校承担的2002年省“研究性学习”实践现场会的主要工作,并参与起草主题报告。由于我们全体的努力工作,市教育局还授予我校史地组“2001年度市先进教研组”光荣称号。

[实践中思考]
1.  追求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的真谛。
历史学,是一门永远古老而新鲜的学问,高中历史课程,是当然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和重理轻文潮流的冲击,加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学通常会面对一些难题。例如,部分师生,甚至学校不太重视历史课程,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教历史,关于历史教学中教什么和学什么,还存在一些误区,尤其是对于初学历史的学生与初教历史的教师来说,记忆与历史的关系、如何理解教科书观点等等。
那么,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的真谛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高中历史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实现学校德育的主要载体,历史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构建。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一项学习,虽然目前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这正是人文学科的一般特征。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栏论述道,“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读出来,这番表述,几乎没有一项不正是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宗旨。正在进行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学习内容是前提和载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方法论,“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桥梁,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2.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呈现。
  众所周知,“研究性学习”语境下,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搜集资料、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讨论构思报告,学生的主体性明白无误地呈现出来。“研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魏书生有个信条,“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赫尔巴特确立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认为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杜威把儿童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要求教师围绕儿童转。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哲学家认为一直批评这两个极端。艾德勒认为,教育是合作的艺术;存在主义认为,师生关系是对话或交流的关系,师生要互相信任。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夫”,无权支配学生,不能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于人,应当避免个人专制,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要尊重学生的存在,把学生当作人而非动物来对待。
 “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是指导,是顾问,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如陶行知教导的那样,“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主动意识的呈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教学活动的主宰。因为,具体到某个专任教师,能力和知识面都相当的有限。有些主题的知识范围,教师是未曾涉猎或是知之甚少的,有些课题的方法,教师是想都没想到过。加之,我们长期推行的是师范院校的学科教育学习模式,学校又以学科课程教学为主,而我们的学生,同时接触的是十余课,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每一个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不同的家长、家庭背景和社区,所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我,每个家庭都是一种课程载体或是信息源。在这种主题之下,教师不再有绝对发言权,教师只能有建立在方法或是基本经验基础上的建议权。由于没有了拥有权威的资本,师生的双主体得以呈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学生之口这样形容这样的教学境况,“你别站在我的前面,我不想你作为领导;你别站我的后面,我不想领着你;请你站在我的一旁,我们做伙伴!”
    其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体现,正是教育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在教学领域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指导实践的开展,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工作作风和班主任工作方法。学生变得越来越敢于向教师提建议和意见了,师生间无形的距离缩短了,历史课堂上的欢笑多了,师生间关系融洽了,交流和友谊形式拓展了。午休时间,我的办公室里,学生是常客,互联网上,我们的电子邮箱通常被学生成堆的问题塞满。顺着这个思路,以本人为例,我开始推行班级自治的尝试,例如,我正在推行“学生自主带早读”、“学生轮流值周制度”、“学生自主设计主持班会”以及“学生完全民主推选班干”行动。结果也证明,我们的思路拓展了以后,班级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了,成效明显,以上学年为例,高中历史教师中,我们4人担任班主任工作,曹劲松老师、孙继柱老师深受学生爱戴,王跃兵所带班级与本人所带班级在学校德育处的班级管理量化考核中,学年总分均名列前茅,并分别荣获省“先进班集体”和市“先进班集体”。

3. 教育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
发现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在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某些现状。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互动,我们认为师生关系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依托包括“研究性学习”指导在内的教育实践,我们对的了解大大加深,当然,这并不是指学习以外的任何事,而是指学生的潜能、兴趣、特长、学生方面的品质和个性等等。
“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们惊叹于学生的才能和众多学生个体的多样性。这不是我的个人看法,我们学校曾经举行过多次研究性学习的展示活动,许多领导和教师都持相同的看法。
从发现学生的能力或是潜能的立场出发,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学会了欣赏学生、理解学生、赞同学生。有教育家说,“作为教师,其实你并不能教给学生什么,你只能教他发现他自己!”

4.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应当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斯宾塞曾有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课程是为学生过完满生活而做准备的,于是将课程,按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一类课程与直接保存自己有关,如体育;二类课程与间接保存自己有关,如自然科学;第三类为育子女方面;第四类为社会政治、历史等交往联系的课程;第五类为闲暇课程,如艺术、文学和诗歌等。
时代已经改变,我们今天处在信息时代,或称后工业化时代。有学者指出,农业社会,知识结构50年一更新,所以一个人的一次学习可以终身受用;而如今的知识是5年一更新,所以世界各国,均不约而同地提出可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所以,如今的学生学习活动,首要的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取舍。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有所教有所不教,学生有所学有所不学。
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国家课程,意识形态的特征是明显的。要做到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我们就必须了解或接受新的观念和史学成果,而且,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互联网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为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学生既可以平等的与自己的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与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的教师或研究人员进行平等的讨论而不会有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感。在网上与教师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学生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学生的成果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而准确地处理。通过互联网,我本人与所指导的学生建立了一种长期的特别联系,一个时期以来,我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仅电子邮件下载打印量,几个月之内就达到数十页,另外我还通过建立教师“个人专辑”,与全国各地的教师或学生建立了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指导的几乎所有学生,课题报告都是以打印件或是软盘提交的,而汇报的课件制作也几乎都是自主完成的,还有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体会中明确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意外地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还通过这项学习,在家庭顺利获得了“上网权”。事实上,许多学生早已是电脑高手。

5. “研究性学习”要求激励性评价。
“内容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哪一个更重要?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结论性评价?哪一个更权威?在当前的学科学习中,这个答案不言自明,你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关键要看内容性知识掌握了没有?结论性评价怎样?凡是粗知教育原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学习评价,只能是以偏概全。
只重“内容性知识”和“结论性评价”而轻视其它,就忽略了时代的真正要求,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因为长期以来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太重视它们了,因为我们高中教育淘汰的意味太浓,所以,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欣赏学生,力所能及地教给他们“方法性知识”,使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或辛酸,我们的指导重视过程性的跟踪与评价,重视诊断性评价和探讨,我们找到指导“研究性学习”——这一没有经济报酬的活动——的欢乐,我们找到了教师存在的又一种价值。我们知道再差的学生也有能力,再差的学生活着、学习并不是为了每天听批评的,他们是人,他们每个人都有权拥有快乐的人生,有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当代高中生,不缺教训,不缺复习资料,不缺管教,不缺紧张,他们缺理解,欢乐,缺成人群体应该给予的宽容。高中三年,紧张学习的三年,但又有谁注意到他们的人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叹,“我们的教学计划、大纲与教科书给了学生一切东西,但就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幸福!”
学习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好坏,不仅仅要看结果。如果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生涯看作一个人生命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就会重视“体验性知识”,如果我们认识到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信息时代的未来做准备,我们就会重视“方法性知识”。如果我们认识到教学是一项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就会重视诊断性评价,如果我们认识到教学工作是人生的一个闪亮时光,我们就会重视过程性评价。享受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享受人生!

6. “研究性学习”与高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理念,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它承载着新课程的理念。即将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是一种“专题+模块”基本结构。就结构而言,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极像“新课标”的专题,如《印巴冲突研究》、《关于中美关系若干问题的研究》、《关于中日关系的研究》等等。我们敏锐地发现,“研究性学习”方式正是旧的教学大纲模式向“新课标”过渡的桥梁,正是从强调双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新要求的巧妙过渡,正是强调知识灌输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渡。相信,有不少教师已经注意到,高考上海试题已经倾向于在研究性学习方式层面的命题立意。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考命题,即将体现“新课标”的色彩,即将体现本届开始的高中“新课改”的特征。而这一倾向,在文综能力测试命题中,将会显得更加明显。
高考,是一种选拔学习成功者的手段。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考命题从能力立意角度的强化,除工具学科色彩明显的单科考查之外,其它学科考查改由综合能力测试,更加能够接近“研究性学习”领域模糊学科界限以及通才教育的特征。而在复习阶段,我们认识到应对高考,又是一门技术。而技术,是一种方法论层面更强的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和方法培养,与应对高考应该不是矛盾的,甚至是相得益彰。

7.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呼唤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在研制,新的“主题+模块”式教材即将应“新课标”而生,相信“研究性学习”将是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中的重要元素。
□由于本部分内容,稍后徐贵亮老师将有详细而权威的推介,此处不多阐述。

[课题前瞻]
1. 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必将消亡。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必将消亡,基本理由如下。一是师资问题,已经参加工作的教师都是学科教育专业毕业生,继续教育的课程安排也无非是侧重于教育理念与技术、德育和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现行师范院校的培养体制仍然是院系分割,按学科教育并列,而强调学生自主选题的“研究性学习”通常据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这一领域的协作受到习惯性学科战壕的排斥,协作的不好,对学科教学工作就是更干扰;二是教材与教参,目前单独编写“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和成果集的作法,有一些非侧重于方法层面,这种做法有影响“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且它违背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泛化的特征,尽管这样,我们的教师还是习惯于宁愿先拿到教材与教参才考虑进行指导实践;三是单纯开设“研究性课程”,突出方法与体验,缺乏了相对固定的内容性知识作为载体,与学科教育构成了矛盾。我们认为,从来没有什么没有内容的方法培养;四是评价,几乎所有的普通高中,均侧于学科学习的量化评价,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实绩也是用量化的方法,高考升学无疑是几乎所有师生追求的教学目标,而“研究性学习”更强调过程更强调体验更强调自主的教与学的方式,一时无法纳入学校现行的教与学的评价,这样,调动教师的全员参与就成了问题,做的好坏,做得多少,难以考量,就拿我们做这项课题实践来说吧,两年多来,我们没有得到学校的任何直接的经济报酬,尽管受表扬的次数已经足够多了,虽然学校的重视和“投资”已经足够。
几此种种,无不预示着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缺乏生命力。也有人说,这种课程在推行过程中,容易产生“运动战”的局面,正所谓:“研究性学习”一阵风,来匆匆去亦匆匆。

2. 作为教育理念与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必将走进学科课堂。
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理念,“研究性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培养高考复习和高考命题趋势的导向要求,只要与学科教与学相结合,必将获得生命力。
事实上,我们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有了很大改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历史教师,无论在高中部还是在初中部的,个个都很能干。我们学校的历史课不再有教师强调学生死记硬背,不再有“满堂灌”,不再有很多人喜欢历史而讨厌历史课的怪现象。学校的历次学生评教活动中,我们的历史教师均无不良记录或反映。
以本人近期的历史教学为例。本轮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自高一至今,受“研究性学习”理念与方式指引,自认为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摆脱“一讲到底”的流弊,新授课阶段,每一单元至少举行一次“问题讨论课”。预先将涉及课文重点的主题布置下去由学生按“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准备,讨论课上,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适时更正学生的理论和史实的错误,最后形成结论。其次,推介参考书目或相关网站,如世界史教学阶段,推荐学生购买或借阅《欧洲史》、《全球通史》;中国古代史教学阶段,推荐学生购买和阅读《中国大历史》、《统一与分裂》和《万历十五年》等等;中国近代史教学阶段,推荐学生浏览“历史风云网”和“人教网·历史主页”等等。第三,试卷或习题讲评采取“自下而上式”,由学生根据参考答案逐一质疑,没有提问的题目则略去不讲,直至没有疑问为止。第四,长期调动并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和质疑,由于我的坚持,我的历史课,从高一至高三,一直都是有大量学生课上举手的。第五,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从不强调任何一题拥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答题中有创新和主见,从不强调学生课上记答案,而是以明晓为目标。第六,与学生开展多渠道的交流活动,包括电邮、在K12上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常年课余接待学生提问等等。我们还将借鉴外地经验,在高三下学期复习中,推行政史地三科教师同堂授课、由学生整合文综热点问题分析提纲等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研究性学习”必将走进师生心灵,走进学科教学课堂。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教师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3. 新时期教育呼唤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并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研究的对象包括课程和学生。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还须注重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须拥有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以及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
由于“研究性学习”语境下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主宰,面对的是个性化的学生,潜能不断发现的学生个体,面对的教材知识的拓展,方法的延伸,跨学科的整合。教师的素质涉及一个重构的问题。我曾经于1998处荣获全国历史教学论文一等奖的论文《关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中曾经就研究教材、了解史学前沿、研究教法、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发过议论。如今看来,这种素质结构是不全面的,我们知道,研究教材与史学前沿,是指研究“教什么”,实质是研究课程与教材;研究教法与教育技术,是如何教?是教法;研究评价,是研究教的结果,是教育评价,以上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研究学生。因为,基础教育领域,教师角色之定位,应当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教师。
新世纪初,“终身学生”不再是一句口号或是姿态,而是时代的要求,学生的要求,教师提高的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然后才是一个教育者。
因此,我们课题研究实践的下一步,就是走进历史课堂。组内教师普遍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渗透至自己的教学设计里,贯彻至课堂教学中,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在历史学科重点知识范围内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课、讨论课、答疑课、对话课、讲座课、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将历史课堂转变成学生愿上、教师能上的学习课堂。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人,而培养现代化的人必须由现代化的师资来进行。赞可夫指出,“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停止探索的脚步,只要我们不禁锢创新的思想,只要我们永葆一颗爱学生的心,我们的历史课堂,一定如叶澜先生所呼吁的那样: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报告会互动]
回答代表提问,学生代表谈体会。

[附加介绍]
1. 曹劲松老师观摩教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印巴问题·钓鱼岛问题·中美关系之现代部分研究》。
2. 王跃兵老师观摩教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戊戌变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