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卢新建:从现代化的角度
卢新建:全球化概念与日
卢新建:活动课——你如
卢新建:《你如何评价拿
最新热门    
 
胡良建:历史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时间:2009-10-19 10:45:58  来源:胡良建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胡良建

 

 

[内容摘要]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通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回归生活 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热点 理解、感悟、关注历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的过去性特点,导致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历史与社会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对课程起初有很大的好奇心,甚至引发浓厚的兴趣,但真正到了课堂上往往兴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发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源头活水”应该是──回归生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具体策略简述如下:

 

一、以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和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是:在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从而能够部分地理解历史,达到“顺应”的效果,完成学习任务。

 

[例1]“认识远古时期原始人的生活状况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人猿相揖别》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客观地讲,一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不能通过会议本身说清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在我校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课堂教学是这样进行。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每天衣、食、住、行的情况?

生1:我家住的是商品房,有100多平方米。每天早餐是牛奶、面包、有时乘公交车上学。

生2:我家有9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天自行车上学。

生3:我穿的衣服是化纤面料的,不起球、不缩水、不褪色、很舒服的。

生4:我每天的主食是米饭、面包,副食是一些鲜鱼、肉、奶制品还有很多有营养的青菜。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今天的生活可真幸福啊!可你们知道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吗?

生5;那么遥远啊!他们住在哪里?每天都能吃到米饭、面包,喝到牛奶吗?

生6:想象不出来,那时候的人长的什么样,和我们一样吗?

生7:我想他们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劳动,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师: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让我们备感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吧!

 [例2]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改革开放的年代》一课的教学为了使学生从生活用品的变化中真正有感于改革开放的成就,我给学生以下调查表进行课前调查(每十户家庭为一组)

 

名称 数量 年代

洗衣机

电视机

电冰箱

空调

电脑

20世纪80年代

3

5

2

0

o

20世纪90年代

10

10

8

5

4

 

名称

数量

年代

洗衣机

电视机

电冰箱      

单缸

双缸半自动

全自动

黑白

彩色

有氟

无氟

20世纪80年代

2

0

0

3

1

2

0

20世纪90年代

0

6

4

0

10

1

8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表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1:我发现20世纪80年代拥有家用电器的人家不多,没有空调和电脑。

生2;我在调查中发现80年代洗衣机是单缸或半自动的,而90年代后全自动的洗衣机开始多了起来。

生3:我发现家用电器的档次越来越高了,价格也比以前贵了。

生4:在调查中我发现以前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主要用电风扇度夏;而现在大部分人家用了空调。

生5:我看出以前家用电器不注意环保,而现在更注意环保了。

师: 通过图表和调查,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6:我们的生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生7:我觉得科技越来越进步,生活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

师;同学们调查得很详细、认真,通过你们的调查和访问,同学们都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来自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例3]《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一课的教学,为了使学生理解电的发明及应用的历史意义,设计如下教学:

师:每一天,我们都在使用电,每一家都有停电的经历,请你描述一下停电的经历。(生经过短暂的思索,个个跃跃欲试)

生1:我们家有一天停电了,中午的时候,不能用电饭锅做饭,不能用微波炉做菜,连电冰箱里的雪糕都融化了,那天晚上还没有电视看。

生2:有一次停电,自来水也停止了供应,家里的生活简直乱了套。

生3:有一个晚上,我正在路上走,突然路灯灭了,红绿灯也没有了,四周一片漆黑,当时我害怕极了。

生4;我妈妈在工厂上班,工厂停电的时候,机器运转不了,妈妈没活干,就没有工资了。

生5:没电的时候,就不能上网查资料了,我的整个世界都变小了。

生6:我觉得停电也它的好处,有一次停电,我们家搞了一次烛光晚餐,特别地浪漫温馨。

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可真丰富,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电的发明和应用又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别作了回答)

师:电的发明和应用,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电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生活生产力因此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课例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你每天的衣、食、住、行的情况”,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和意识,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课例2通过两组学习素材,一是对家用电器总体情况的统计,一是家用电器详细情况的统计。这两个统计表都来源于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生活实践,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的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例3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利地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建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有关电的应用知识,要学的新知识是电的发明及应用的历史意义,正因为学生有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关于电的知识,所以不用老师详细教,学生会去主动探索这一知识并能深刻理解这一新知识,从而电的发明和应用的重大意义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

 

 

二、以学生最密切的学校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要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的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例4]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设置这样一道探索的题目:请从儒家、法家的观点谈谈你对班风、校风建设的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这几大学派为国家政治各出良策,争鸣不已,儒家学派则倾向思想教育,以德治国;法家学派则强调规章制度,依法治国;道家学派则主张自我觉悟,靠自律。

联系实际学生提出了以下观点

生1:谁要是上课讲话,要找他谈话,给他讲讲道理。

生2: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破坏班风、校风的同学采取惩罚措施。

生3:以“外法内儒”的思想建设班风、校风。

生4:“合三家之力,取长补短”建设班风、校风,

生5:我认为“法治”是良好班风校风建设的保障。

课例4的特点是,问题本身源于学校实际,让学生感兴趣,但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很好完成任务,需要借助新的历史知识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问题的最后解决还依靠了学生的综合归纳和理解的能力。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问题情境,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问题的设置贴近学生学校的生活,联系古今,启发思考,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探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三、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关注历史

 

“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判断重大是非的能力……”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与社会教育的职责之一。现实问题莫过于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又可以以现实生活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5]2009年1月20日正是美国新总统的就任时期,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与此同时,初二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进入到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之《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于是笔者顺其自然,请学生提出他们对美国总统大选感兴趣或是想了解的问题:

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产生于哪一国家?

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是谁?

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是谁?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几任总统?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恰好是《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和学生所能解答的,于是笔者提议学生自学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具体情况。

案例5是将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社会热点引入,达到了以下效果,让教学内容和过程不再是空对空,而是解答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了实际功效;由于它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外,还拓宽了知识面,使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

再如在教学“看得见的手”时可以例举最近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4万亿的对内投资,以拉动内需,体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教学“感受科技之光”时,用多媒体播放万众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的画面,帮助学生树立征服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

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富有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使历史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从而变得有实际价值和作用。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也为历史与社会教学增添了活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只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才能使历史与社会教学焕发独特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苏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何成刚主编 《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