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
(岳版)普通高中新课程
北师大:当前历史教育存
当前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孔繁刚:历史教师的价值
周朝阳:对历史“新课标
孔繁刚:教师价值存在学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考古学中器物纹饰研究存
利用文献资料研究古代历
最新热门    
 
存在无价值观引导的历史课?

时间:2009-10-18 17:52:46  来源:陈素红
 

教学探讨:

 

存在“无个人价值观的引导”的历史课吗?

标签:历史教学 价值观引导 杂谈  

分类:历史教学
     

陈素红

 

我是无意中发现《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博客”专区链接转载了我上周发的教学日志《最后的盛世》及有关圆明园兽首事件看法的博文的,想不到我的信手涂鸦的日志引起了一部分历史教学领域的“高手”的关注,同时也有老师委婉表达了不同“政见”,其中一网名为“香香”的老师(Lai-Xiang的博客)设计了一堂“没有个人价值观的渗透”的探讨课。(文章附后),网名为“考拉”的老师也认为“更喜欢那些你列为“未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同学的回答”,并表示对“被鼓动起来的愤怒”的否定。

   
针对这两位老师的意见和看法,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很欣赏“香香”老师的这堂探究课,香香老师的学生素质不错,教学很具开放性,香香老师““没有个人价值观的渗透”的探讨课”给了学生自由思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第二:我的质疑:真的存在着纯粹的“没有价值观渗透”的课吗?难道教师材料的选取,教师对学生观点的反映本身不会传达出教师的价值观吗?

   
第三:假使真的存在““没有个人价值观的渗透”的课,我曾引用王加丰教授的观点认同“健康的世界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没有价值观的渗透”又如何体现教师的 “用思想引领”作用?一味的放任“自由的思想”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了吗?

   
第四:我明白历史课最忌的是上成教化式的“政治课”,历史课最本质的学科特质是“用事实说话”,我认可香香老师的“用历史的思维看现实问题”,,也认可考拉老师的“历史需要的是具体事实的挖掘和比较充分的自由讨论”,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深感“探究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也听过很多历史优质课示范课之类的探究课,感觉总是觉得“探究”的有点“假”,作秀的成分大于真正的探究的成分,往往是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不知所云,有些老师为来了体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己什么也不表态,完全的隐身化,只是这样的课堂学生真的得到发展了吗?

  
第五:以上观点为一时兴起速涂而成,未经深思熟虑,不当之处请诸位多指教。

 

 

附:香香老师的博文及考拉老师的评论:

有关圆明园兽首拍卖的探讨

这是一节课,内容是师生齐来看新闻。

那是一则最近的,关于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的新闻。给学生读新闻后,我简要介绍了圆明园和园中的十二生肖兽首,然后以短片简单回顾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进而概述了一下如今十二生肖兽首的下落,随后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当堂完成一篇短评。

整个过程,我仅仅客观地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而没有个人价值观的渗透。这可以说,我是想了解学生在“用历史思维看现实问题”方面的底子吧。而他们的短评归纳如下:

两面看问题的

敏仪:从市场的角度看,拍卖是一种正当的行为,是一种交流贸易,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次兽首的拍卖我们无权叫停。但从民族情结这方面来看,外国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纯粹愤怒的:

倩梅:愤怒!凭什么,凭什么他们拿着本该属于中国的东西去拍卖。难道他们不觉得羞耻吗?拿着中国的东西去拍卖,这等于向全世界的人说:“我是小偷,我偷了中国的宝物,现在又拿着它来帮自己赚钱。”

 

从一定思想高度表反对的:

晓青:近日,针对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我认为这简直是荒谬的笑话。众所周知,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夺了大批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它们更加是一段历史,属于中国的历史。历史是不可被否认的,然而今天,我们要为这段历史讨一个见证,难道有错吗?……

 

慧贤:……文化不单是一个国家的,更是世界的。现代社会,中国已经强大起来,对待流失的文物已不是无能为力。只是,法国难道不应该主动偿还过去遭抢夺的文物,让它回到原来的地方吗?否则,那岂不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吗?!

 

展望并建议的

洁宜: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把壮美的圆明园洗劫一空,把大量的珍宝都劫走了,如此巨大的数据,若要中国一一用钱买回来,恐怕是一件十分巨大的重担。因此,中国更加要通过世界组织的合法手段,协调要回那些珍稀文物,一解中国人民的遗憾。

 

谈启发的

席珍:……圆明园的文物被侵略抢夺后,以商业进行交易,这怪只能怪那段历史中中国的落后。所以,我们必须不亡国耻,吸取历史的教训。现在、将来我们都不能落后。……

 

未树立起正确历史价值观的

豪:文物的流失证明了当时中国的太落后。而现在中国实力强之后才把这些失散的文物抢救回来,这些东西只代表当时中国的奢侈腐败的结果,就算救回来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文物的价值何在呢?

 

考拉老师的观点:说实话,我更喜欢那些你列为“未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同学的回答,至少他们肯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愤怒,或者说,被鼓动起来的愤怒。学生思维限制太大,如何拓展他们的思想空间,只怕不是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他们在了解更多的事实的基础之上发挥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

 

 

教学日志:

《最后的盛世》教学随记


陈素红

 

这节课上《最后的盛世》一课,我自己受了全球史观影响,总想通过自己的课堂向学生传达全球史观意识,把中国古代史内容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把中西方的历史史实放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呈现。因此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最后”“盛世”进行分析。

首先我通过一组史料展示明清时期的“盛世”表现:人口激增,手工业、农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品经济的萌芽、商帮的兴起(如徽商、晋商)、市镇的兴起、市场的繁荣。

同时突出“最后的盛世”之“最后”的表现:危机四伏—— 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时的西方,已经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思想洗礼,近代科学的诞生、工业革命的已经拉开序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海外“寻宝”与掠夺——人家已经像一只贪婪的猎豹顶盯上了东方中国这块“肥肉” —— 而此时的中国,一片“盛世” 的景象下潜伏的是深刻的危机:农业依然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主体、男耕女织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大历史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到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文明抗衡,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陷入深刻的危机。最后我呈现了一张幻灯片,打出了李商隐的一句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紧接着我又呈现上一组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一张是金碧辉煌如梦如幻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一张是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后的大水法“遗照”,两张照片,本身就是无声的控诉,静穆的图片背后,涌动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屈辱,多少前尘旧事,一切尽在不言中。

教室里安静了,我感受到了整个教室里流动的一种强烈的场效应。接着我转到了今天的鼠首和兔首的法国的拍卖,同学们压抑的情感突然间能爆发出来,群情激奋。这时,下课铃不合时宜的响了,我知道他们还有话要说,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够,就写一片历史小论文吧,联系历史史实,谈谈你们对今天被拍卖的鼠首和兔首的看法和反思。(上课时间:2009年3月2日1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