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北京朝阳区高三文综第一
周朝阳:中学世界近代史
周朝阳 关于中国资本主
袁向阳:人教版教材06年
张向阳:高中历史新课程
秋水斜阳:感谢鸦片战争
周朝阳:三维目标实现途
周朝阳:三维目标实现途
周朝阳:先导式教学法的
秋雨斜阳:导言课教学设
最新热门    
 
周朝阳:对历史“新课标”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时间:2009-10-18 17:17:29  来源:周朝阳
 

 

编者按:周老师的博客——

 

对历史“新课标”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深圳市宝安区历史教研员  周朝阳

              电子信箱  gdszzcy@yahoo.com.cn  邮编  518101

             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大主办2005年8期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广东省全面推行已近一年。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对其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也发现了实践中的许多问题。教改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只针对历史学科教师在处理教材、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在处理教材、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的速度很快,缺乏必要的准备时间,在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比课程标准、岳麓版、人教版与人民版(《历史》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岳麓版

人教版

人民版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宗法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

“王”的出现;“帝”的传说;夏商政治文化;西周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老子》中的“小国寡民” 主张;儒学的重民思想;法家政治思想和“变法”政治试验;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群雄割据到大一统;始皇帝与三公九卿;废分封,置郡县。

至高无上的皇权;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秦王朝的官僚机构;挟书律;法令出一。

从上表对比中,可以清楚地发现:

1、编写教材的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于早期政治制度,岳麓版、人教版紧扣课程标准,人民版则大幅度增加内容,超出“课标”较多。第二点,人教版抓住了“课程标准”的核心,岳麓版、人教版则浮于表面,不够深入。

2、深深地打上传统思维习惯的烙印

新课改下的教材,最大的特征是“学本”,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再开发。但是,上述三个版本,都试图全面、深入地解析“课程标准”,惟恐不够细致、全面、深化,面面俱到,是“教材”而不是“学本”。

3、观点单一,思维狭窄。

三个版本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主流观点编写,观点“灌输”、“强加”的意味很浓。不利于学生在比较、思考、探究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

4、内容多,教学负担重。

在某市高一教师座谈会上,全体与会教师都提到教学内容很细、知识繁多,教学内容很难完成。深入分析,一是知识点过细,教师要一一落实;二是学生缺乏基础,许多历史知识要补(初中不重视或《历史与社会》课改没有提供系统的历史教育);三是学生没有时间课外准备,一旦“探究”,就需要利用课堂时间查找资料,冲击正常教学。

 

 

 

(二)对学校高一新课程历史师资的调查

某区14所高中学校19位高一历史教师调查表

学历

教学经历

知识更新

硕士以上

本科以上

高三经验

应届

大学毕业10年以上未系统进修

4人

17人

3人

3人

12人

通过上表分析,发现:

1、区直属学校对新课改非常重视,其它学校由于师资等因素,教师配备很不理想。

区直属学校配备了长年带高三的把关教师或高学历教师,如某校就配备教育学博士、硕士各一名。

2、总体上师资配备存在较大问题,经过高三教学洗礼的教师仅占16%

经过高三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全面深入地把握,可以更好地处理全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把握学科教学的重点。大部分教师未经过高三洗礼,对课改理念、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存在较大问题。教学一般浮于表面,很难深入。

3、大学毕业后脱产进修的占63%

“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依托,融会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教师长期没有接收系统的培训,存在严重的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的问题。教师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多,新的教学理念很难理解,比如师生平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等,最后又回归传统。

4、近年来毕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观念先进、多媒体技术熟练、容易与学生的沟通。但这部分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对知识体系、知识融会、知识深化等方面明显不如中年教师,需要实践磨合。

 

 

 

(三)在具体的听课视导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习惯根深蒂固。

教师普遍“以本为本”,把教材当做唯一,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基本背离了“课改”的方向。

2、学校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新教改的教学管理针对性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校推进的是“年级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上,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的管理。学科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跨年级之间缺乏交流。

年级对教师教学行为缺乏管理,教师普遍采取题海战术。学生宝贵的课余时间基本上用于解题,基本的课前预习都无法完成,严重制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

3、教师、学生很难“动”起来。

教师的“再开发”仅仅体现在对教材的“修剪”上,目的是节省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由于对教师依赖的传统学习习惯及传统作业负担很重,历史学习基本上通过课堂完成。依靠学生查找资料,成本很高,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很低,培养的也只是一些低级能力。农村学校条件简陋,自找资料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建构”等很难在教学中实践。即使在一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上,传统的教学特征也很强。

4、教师负担很重。

根据课程安排,高一教师每周备四节新课,还要承担上课等教学工作,负担很重。尤其是备课任务,新理念、新教材、新知识,都需要思考、研究,都需要时间,而时间根本不够。这样一来,教师往往备课不够深入,教学不落实,疲于应付。

5、跨校之间,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新课改是一种教学实验,目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还处在探索阶段。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彼此可以碰出创新的火花,可以取长补短。但是,目前,教师工作负担普遍繁重,缺乏校与校之间合作交流的机制、机会,存在闭门造车、盲目探索的现象。

6、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不切合实际。

 

 

 

(四)评价困难

1、目前,课改学校有的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课改理念推进下的评价,有的还是沿用传统模式,用分数说话,这两种模式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前者很容易忽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落实、探究,中看不中用,属于实践摸索阶段,学生很容易成为课改“牺牲品”。后者往往是教学回归传统,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中国的客观实际是学生高中三年后要参加高考,考出高分是家长、学校、教师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在某种角度上,如何高考,才是引导、推动课改的终极力量。

因此,将课改理念、高考要求融合在一起,才是最符合实际的评价。但是,在这方面,还属于探索、试验期。

2、校与校之间层次相差悬殊,整体评价困难。

高中学校一般都分层次招生,在校与校之间,学校教育资源、学生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重点中学在新课改中拥有较大的优势,普通学校各方面却很难到位。比如,重点中学学生学习能力强,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了解”很容易掌握,教师(教师素质也相对较高)在课堂就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能力,能够按课改理念推进教学。普通中学学生学习能力较低,教师要用大量时间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了解”,无力进行课改核心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学校有权采用不同的教材、学本,造成整体评价的又一重困难。

怎样在评价中保持公平性原则,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实践、研究。

3、特长学生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中阶段有一些学生,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特殊的天赋和技能,对这些学生,缺乏有效的评价。比如“韩寒”,学校怎样为其特长提供引导、培养?高校又怎样为其提供深造的机会?

 

 

 

二、几点思考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经过实践中的摸索,再次提出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学本”思考。

(1)大幅缩减内容。

上述三个版本,削减三分之一的内容较为合适。

(2)教材“学本”化。

既然是“学本”,就不仅仅是对“课程标准”的体现。首先,要为教师的再开发提供空间。三个版本的教材,面面俱到,其次,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观点创造条件。既然是“学本” ,就应该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框架、素材、资料。比如围绕一个主题,提供能说明问题的史料素材。这样,教师上课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素材资料,得出结论等等。

2、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捕捉不同版本教材知识的“共同点”。

在现有的“试验”状态下,教学中怎么探索?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实”的掌握,课程标准也给了明确的指导,如“了解”、“知道”、“列举”等。所以,基本的历史史实学生必须掌握。然而,史实浩如烟海,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完成,教材又“细而全”。因此,必须对繁杂的教材内容进行精简。高考以“课程标准” 为指导,但“课程标准”线条太粗,无法操作。高考也必须尊重中学教学的现实,尊重现在所使用的两种版本的教材,追求公平公正。

捕捉、落实三种版本的教材所取史实的共同点,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并为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赢得宝贵的时间。经调查了解,相当多的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都进行了同程度的删减(或依照“课标”,或对照不同版本),实际上参与了对教材的再开发。在这一点上,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 之效。

3、大力推进由“点”到“理”。      

强调“理”,将知识点作为分析理解原理的载体。对“理”的把握,主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引,如“认识”、“说明”。

在教学实施中,引导学生掌握原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评价历史的原则与方法。尤其是重点中学,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幅减少“灌输” 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

4、对教师的培训要重知识、重理念、重实践操作。

新课程不但理念新,而且融合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关于新课改教师的培训,理念讲得多,实际操作(即样板)讲得少。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教师满脑新理念,但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对新的史学成果,与中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价值观相差较远,培训中也需要重视。

有经验的中年教师(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与新毕业的大学生的教师组合,可以优势互补。

5、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花大力气研究。

让学生“动起来”,对此,许多教师还不理解,声称“填鸭式教学也能填出肥鸭来”。殊不知,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

从教材、理论、实践操作等方面,尽可能推出一些“样板”。“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在模仿中探究、创新,寻求“个性” 的突破。

6、以选择题(单项、多项选择题都要)、材料解析题为训练的主题型,以华南师大历史人文学院黄牧航教授关于考试的课题为导向。

材料解析题是目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题型,体现了作为高校学生应具备的阅读处理并获得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提炼有效信息等综合素养,能全面体现新课改下的考核要求。

例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卷)历史(广东)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

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这段材料绝大多数未见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境,对于考生更是如此。所涉及的答案,也无法从课本直接得到。此题单靠死记硬背,很难得分。需要考生阅读分析、提炼信息、知识迁移、归纳综合,学以致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研究潜力)的考核。放到新课改高考下,适当调整(如分出更多的得分层次)即可。

 

 

 

三、对2007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几点建议。

1、要有“试验”、“过渡”的指导思想。

广东省课程改革比较仓促,准备不充分,“试验”的意味很强。因此,高考命题不能完全按照课改理念进行。建议在尊重传统高考的“巨大惯性”的现实基础上,依据“过渡”的思维,逐步体现课改理念、贯彻课改精神。

2、要充分了解和重视不同教材版本的知识差异性。

课程标准的“粗线条”,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对于长期以来“循规守旧”的教师很难适应。建议广东省教研室、考试中心制订较细的“课程指引”,解决“知识混乱”问题。

3、要充分了解和重视城乡之间、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教学实际的差异性,确保高考考察的公平性。

如尽快制定高考考试方案,制定考试指引(如考试说明、样卷等)。高考试卷布局中,加大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知识点的考核题目、分值。依据“过渡”的思维,逐渐加大对考生高层次能力考核的力度。

4、研究特殊类人才的高校录取机制。

国家既然可以为体育冠军提供就读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机会,为什么不能将这种机制放大到对特殊类人才的录取?这样,学校就可以为一些在某一领域格外突出的学生,创造出适合其超常发展的条件,培养出奇才。

 

 

参考资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走进新课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