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郭湖海:对中国古代经济
钱洪海:历史教学中材料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张俊海:对一篇文章的质
庞友海:新情境历史材料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最新热门    
 
钱洪海:历史教学中的材料运用

时间:2009-10-18 17:54:07  来源:钱洪海
 

 

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

参与讨论请访问:

http://blog.cersp.com/userlog8/97096/archives/2007/353175.shtml

 

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地图、图片、影视、动画等。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材料进行的,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因此,有人说,没有材料,就没有历史。另外,材料也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

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出材料的作用,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在材料的选择、呈现、使用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本文就对此不揣浅露,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 材料的选择 

1、什么时候选择材料

历史教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材料,因此并不是需要教师从零开始准备的。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如: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需要展拓和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进行深化和系统化。

教材和般限于篇幅的限制,叙述基本上是纲领式的。为了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深刻的

感性认识,需要提供一些材料,同时也可改变传统的只靠教师讲授的方法。

如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对于北宋东京汴梁商业兴盛的内容,只有如下简单叙述:

北宋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场所“瓦肆”。

仅此数语,远不足以使学生对我国宋朝商品经济的飞跃性进步形成什么印象。如果通过补充一些材料,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去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又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以东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读完这些材料,东京城的盛况便跃然纸上,关于东京商业的繁荣也就无需更多的讲解。

 

  2、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选择的材料在课堂上要发挥出作用,需要做到两点:

   第一:选择的材料要有针对性。选材料就像写论文的论据,要有说服力。材料很多,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如果选择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则宁可不用。

   第二:选择的材料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初中生和高中生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选用的材料也要有所区别。如上述关于北宋商业的材料,如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则有些枯燥,就不如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得有效。

 

 

 

二 材料的呈现

 

1、在课堂中呈现历史材料,应该体现教师——学生——材料的互动。

在教学时,可以先把引入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程度比较好,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思考或者讨论的时间,然后由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答案可以是个别学生的口头陈述,也可以所有学生的书面表达。最后,教师可以对问题给予总结。

2、呈现历史材料的手段。

如何将历史材料展示给学生也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般材料的展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印制成书面材料,学生人手一份;二是通过投影、计算机、或黑板上书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三是由教师或学生宣读选定的历史材料。就效果而言,第一种方式最好,但是代价比较贵,同时也是很大的资源负担。第二种越来越大成为现在方式教师所采用的方式。第三种方式不宜采用,除非材料简单短小。

在使用第二种手段呈现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版面不要太花哨,应该简洁明快。

第二:背景和材料反差要大。

第三:不要同时呈现过多材料。

 

三  材料的使用

 

不论哪一类材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材料教学的方法。一般说来,材料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逐句过关,讲清细节。重要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例如,《八一宣言》(1935年)中一段:“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阎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兄弟阋于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出自《左传》,“阋墙”,指在家里争吵。这时喻指国共两党的关系。像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宜一带而过,而要细细讲清楚。又如,指导学生看《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就有一些知识性问题需要交街。该图片上有一行字,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镌”,须向学生说明,“癸好”即“癸丑”,太平天国改“丑”为“好”。“癸好”年即指1853年。太平天国将起义之年1851年定为太平天国元年,“癸好三年”指太平天国起义后的第三年。太平天国文献既注明太平天国几年,又注上干支,这是太平天国标志年代的特殊之处。这些知识,尽管较零碎,但教学中就应把这些细节性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应该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地浏览。

第二,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教材提到“均田免粮”口号,又配了一首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对此,教师可设计一组问题:“均田免粮”口号在农民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有何史实?口号能否实现?为什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口号的含义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这样的思维线索: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不纳粮)就是不交租税。——反映了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解除沉重负担的迫切愿望,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农民战争结局不是失败就是改朝换代。——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均田免粮不可能实现。至此,由设问引发的一连串思维活动过程就算完成了。通过设问,学生分析了口号的实质,又评价了它的历史作用,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从书本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启发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当然,问题如若太难,学生会放弃思考;反之,如若过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另外,有些重要专题,不妨让学生动手搜集材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例如,英国历史教师给初中生讲关于成吉思汗的专题,设计了几个问题,然后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搜集材料并且进行讨论。学生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蒙古人征服的后果并不仅仅是破坏性的。蒙古人征服前,东西方是完全隔绝互不了解的。蒙古人起到了某种作用像是建起了一座越过亚洲的桥梁。蒙古人曾经一度把世界变小了。”英国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材料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材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立场观点。比如,中国历史上,大凡是由地主阶级文人撰写的材料,一般均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匪”、“寇”、“逆”等等,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立场,教学时要加以分辨。二是不考虑教学的量力性原则,过多地补充材料,结果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又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这两种错误倾向,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和克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