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千古人物对联中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张荣锁:将历史人物“立
郑秀莲:关于评价历史人
转载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
曹建平:中学历史人物教
历史人物评说测试题(完
英国:学生二战历史知识
{推荐}:初中历史新课程
何成刚:人民版选修历史
最新热门    
 
让人物在历史的背景里鲜活起来

时间:2009-10-18 17:54:51  来源:宇文树平
 

人物在历史的背景里鲜活起来

发表日期:2006年9月20日      作者:宇文树平    编辑:yuwenshuping     马鞍山历史教研网

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演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题记

(一)

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太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堂学习中只有事,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使实现了预设,却很难生成。

 

所有的过去就是历史,需要教和学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对历史的编撰和阐述自古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近代以来的教科书喜欢用章节体,某地、某时发生了某事,某某人参加了,或者是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样的表达,线索明晰、脉络清楚,自然有助于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对历史规律的分析、认识和把握,但是历史人物湮没在历史这一大舞台的背景里,暗淡了下去,只有姓名,只有他们曾经说过的只言片语,只有他们曾经参与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人物没有形象,人物没有精神,人物没有灵魂。

常征求同学对教学的建议,他们总提到希望上课能讲讲故事,我们常一笑了之,或苦口婆心地开导:哪能啊,已经是高中生了,历史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历史现象透视历史本质,认识过去,把握未来,还讲故事啊,那只是对历史的再现,历史学习的最低层面,小儿科呢!可是下次仍有人不屈地提出来:讲讲故事吧。就这样,屡禁不止的。

故事是什么?故事是过去的事,小事不值一题,大事构成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故事中最不能少的是主角,是历史人物呀,讲故事主要是讲人物,不讲故事主要是拒绝了人物。历史课堂不见的历史人物,电视剧中有,传奇故事中有,金庸武打小说里更是比比皆是,同学们在其中乐此不疲,与古人同悲喜,一点也不反感历史,不管是正说、戏说还是瞎说,来者不拒。我们科学严谨的教科书、我们教师的循循善诱、头头是道、深入浅出却都成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了,送上门的这些精粹,同学们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恐怕要拒之于千里之外的。历史课堂就这样在同学们清醒的理智中进行着教和学,按部就班,不打折扣,因为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这样的教学应该说是有效的,一些结论性的认识同学们没走弯路就直接掌握了,并学会运用,用来解题,更好一点的还可以用来分析过去和眼前的事件。然而无论是教还是学总有一种遗憾,只是远远看历史,只是居高临下看历史,历史已经过去,我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置身事外,事不关己,只有一双透视的眼睛,平静地关注曾发生的一切,历史人物湮没于历史长河,我们与谁同喜?与谁同悲?只能感慨时代的变迁,带走了哪怕是最丰富的情感,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在历史的背景里,幻化成演绎历史规律的一分子,默默地守着生产力决定一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本分。历史的课堂就这样无声无息、无形无象,只有本质和规律在抽象地演绎。不否认这种课堂的有效,但不是最有效的,因为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学习历史就要同历史呼应,时间、地点、事件都是死的,唯有人对人才能呼应,看历史剧、读历史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关注,与历史人物情感的相通,而对历史生成的认识是可以终身不忘的,因为那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是知识、情感、价值观、认识能力的综合产物,是自己的,是生成决不是对他人思想认识的接受。没有人物命运的历史课堂,只有预设的历史结论,学生可以记住,是否记得记得长久,那就要看具有什么样的记忆品质。

 

(二)

 

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的潮流中,关注人,就要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以人物的言行、情感和命运来牵动同学们学习、研究历史的热情,这样的学习会更有效。

 

历史课堂还是不要排斥故事吧,在故事中让人物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不要轻视故事,故事是有鲜活人物活动的往事,即使是高中教学,高考迫在眉睫,正是为了高考,也得让同学们眼中有历史人物,体会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活动。体会在历史人物的审时度势下,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碰撞产生了怎样激动人心的冲击力,历史在那瞬间,在某个历史人物一个似乎有些偶然的决定中体现的必然,如艾森豪威尔断然决定要把握1944年6月6日那阴霾中风暂缓、雨暂停的时间段,欧洲第二战场开辟了,注定的希特勒灭亡刹那间变得屈指可数。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兴的是谁,亡的又是谁,决定人物兴亡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潮流。潮流是什么?潮流就是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我们教学中追求的要学生达成的认识目标。人活动在历史的背景里,人要鲜活,背景就要清晰, 眼中有人,心中就有了历史,就有了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认识。

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个数得着的人物,课本中(现行人教版)他的出场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此后有洋务运动地方代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中法战争中“不可衅自我开”,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马关条约》中方代表,《中俄密约》中国特使,维新运动中的顽固派,《辛丑条约》中方代表。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梁启超的“ 如椽之大笔”,指导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不可忽视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而了解了这个人物也就基本了解了中国近代史。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让李鸿章从框框条条中走出来,不妨描述一下当外国特使在中国的总理衙门里耀武扬威,目空一切时,李鸿章咳嗽声先至,脚步声跟来,特使连忙收敛起嚣张,表现出恭敬;出使日本,在马关被刺,不等伤好,就要重开议和,企图以悲情换取怜悯,少割地、少赔款却也无效;不妨描述他收到馈赠的名犬,烹制了,还专门答谢说味道很好。通过故事,学生会明白,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才、识、遇是什么?是我们学习19世纪后半期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目标之一,即李鸿章曾经做了哪些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简评李鸿章”好象是我当年的历史高考题之一。紧接着还可以谈梁启超,看立宪与共和之争,看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历史课不是说大鼓书,如果类似大鼓书的那一套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中学历史,在轻松中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目标正确,只要手段有效,就拿来吧。

 

(三)

    对人物的教学,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演绎,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可以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通过想象力让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变得感性起来,变得亲切自然起来。

   

真的要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教学就会与章节体的教材有所冲突,教师需要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决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而哗众取宠。可用的方法和手段有:

第一、教师选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

第二、集中时间,进行人物专题学习,可以先以校本教学,学生选修的的方式进行,再有选择性地推广。我们曾经以“近代风云人物”作

 为历史校本教学的主题,学生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抱有浓厚的兴趣,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没能坚持下去,但报名的热烈,足以说明学生对历史人物学习的热情,可见他们并不淡薄历史,只是淡薄我们的教学内容而已。

第三、历史学习中常能产生时世变迁、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学生们会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感慨人物的命运,体会其情感,都有助于我们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学生提出要编演历史剧, 自编自导自演。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在他们演绎历史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他们来说是多么迫切和必要,你平时想灌输给他们,他们不爱搭理的道理,这时候对他们来说是如获至宝,当然,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教学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一段段再现历史,但是我们也可以假想,我市教研室历史学科曾经多次进行历史文化胜地假想旅游的学生论文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推动了教学的开展。我们可以假想编剧、假想导演、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人物非常集中,很适合选场景排演历史剧。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文化领域流派纷呈,思想各异,著名思想家们聚众讲学,奔走呼号,有的愤世嫉俗,有的乐观进取,有的飞黄腾达,有的落寞沉寂。我给学生留一项作业,内容是我们要排演一段“春秋战国君主的人才招聘会”,你打算演什么角色,你怎样理解该角色?

甲说:我想演孔子,在那变革动荡的岁月,他抱着息事宁人的中庸之道,到处兜售仁和礼的学说,惶惶如丧家之犬,却也达观开朗,不信鬼神;

乙说:我想演老子,以一双忧伤的眼睛注视世事变迁,沉沦没落消极叹息,却在玄想中领略万事万物变化的自然,以睿智的眼神去抓捕对立中的统一;

丙说:我干脆演一个小民,获取了属于自己的小块土地,一家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盼望着收获后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但又忧心忡忡,满目忧郁,战乱不已,社会动荡,我也会妻离子散,背井离乡?

丁说:我就做旁白吧,去描述一个个人物的内心,去解释一个个场景的由来,去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去分析一切的是是非非,去话说历史大势……

历史沧桑感激越着学生们试图穿越时空,去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是“春秋战国文化”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孔子、老子、战国百家争鸣中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他们的思想怎样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百家争鸣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你对各派思想家前途命运的分析;你喜欢哪派学说?

尽管并没有排演,但是既然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难道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理解上吗?我们的历史教学,通过让人物鲜活起来这一途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人物教学,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中可以学到知识、学到能力、学到做人的根本,让人物在历史的背景里鲜活起来吧,历史是丰满的,历史是五彩缤纷的。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宇文树平

                                                  2006年6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