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从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说
保护利用名人故居要多种
让文化传统存活于人们的
走出名人故居开发的误区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名人故
浅谈名人故居型博物馆的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
名人名言析理――教学一
外国名人称赞秦俑
奋斗之中国名人名言150
最新热门    
 
名人们关于历史的名言

时间:2009-10-18 17:55:39  来源:诸葛众
 

 

《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

 

《春秋》

“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托于无能之词,网罗天下防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为才行高秀者立传”;“正一代得失”;“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

 

陈寿

“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范氏评《三国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删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章学诚《文史通议》

“得一言而致用,愈於万言而无用”“史以明道”

 

王夫之《读通鉴论》

“述往以为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

 

龚自珍

“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荣其国家,以华其祖宗,以教训其王公大人,下亦崇高其身”

 

魏源

“通经致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

“以求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洞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何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世宪法章程之书┄”

 

唐才常《史学略论》

考古以证今,由中以逮西,博观而约采,规时而达用”

 

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序》(1904年)

智慧“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

 

1907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序》

“处今日物竞炽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鉴于古则无以进文明,不观于人则无由自知其不足”

 

孙中山

“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章太炎《新民从报》13号

“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 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

 

蔡元培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

“故六艺之道凭史而存,书数方术之学由史而生,综师(史)儒之长,达政教之本”

 

连横《台湾通史》自序(1908年开始经过十年写成)

史“为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此”。

“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台湾300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后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希罗多德《历史》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帮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于失去他们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录下来”

 

修昔底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但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波里比阿(古希腊)《罗马史》

“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人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

“研习过去,则能使我们更谨慎、更大胆地面对现实”

“历史研究是政治生活中一种训练”

 

老加图(古罗马)

“历史具有垂训后世的作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道德训诲和英雄形象教育”

 

李维《罗马史》

“研究研究过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你应当把这些作为借鉴”

 

塔西佗

“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堙没不彰,而把千秋晚万世的唾骂,作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

 

马基雅维利

“人性既然不变,而且各地相同,那么历史——对人类的以往活动记录——便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对比现实。”

 

彼特拉克《罗马史》

“统一意大利,复兴古罗马”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

“构成民族精神特点的东西”

 

托玛斯•杰佛逊《弗吉尼亚纪事》

“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人民)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约翰•肯尼迪

“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美国历史学科《全国标准》

“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而具备这种素质的公民是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民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对世界史和创造了不同于美国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许多文明国度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一部选材平衡和范围广泛的世界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彼此依存的世界要求我们具备这种品质。”

 

中国最新《历史课程标准》

“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读史可以明智。          

——弗兰西斯•培根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恩格斯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恩格斯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恩格斯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列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西塞罗

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            

——雅克•勒高夫(法)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桑塔亚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马克•布洛赫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阿克顿(英)

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            

——路易斯•奥•明克(英国)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法国历史哲学家)

 

 

 

“历史”英语为History,法语Histoire,意大利语Storia,三者同源于希腊语Historia,其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余秋雨:语言实在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有时简直成了一种符咒,只要轻轻吐出,就能托起一个湮没的天地,开启一道生命的闸门。

 

鲁迅:人生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煤。

 

鲁迅:即使是天才人物,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是一首好诗。

 

洛夫: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

 

孙犁: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把语言放在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虚美,不隐恶”,“善恶必书”,“直书其事”

 

春秋时期晋国君灵公被将军赵穿杀掉,晋太史董狐书之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辩驳曰:“不然”。太史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公二年》)

 

齐国君被崔杼杀掉。崔杼另立国君,自己为辅相。齐太史书之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怒而杀死太史,不允直书。太史两位弟弟嗣书,旋被杀害,其三弟又书,乃舍之。“南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襄公二十五年》)       —— 《左传》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许慎《说文解字》

宋朝英宗皇帝命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为编年一书。神宗皇帝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温公之意,专取关于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有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也。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旧唐书•刘子玄传》

 

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木便 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新唐书•刘子玄传》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曾巩《南齐书序》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民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而其任可得而称也。    《南齐书•序》

 

夫史者,所以记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瘅恶,而为法戒于万世,是故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惟有史以维之也。   ——戴名世《南山集•史论》

 

史德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注:“德”,道德和心术,即思想品德;“学”,学问历史的基础知识,对历史材料的掌握;“才”,治史才能,治史所需的各种基本功,撰写史著的技巧;“识”,见识或见地,历史的思考或历史的头脑,亦即对历史之观察和理解能力。)

 

六经皆史   ——章学诚

 

    (本文内容分别为小D、明月照行舟、博雅等三位网友在K12历史论坛和历史课程网论坛首先发布,特此感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