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敦煌文书中的端午节习俗
《大梦敦煌》 十年热舞…
《大梦敦煌》迎来十周年…
回鹘、吐蕃等古代少数民…
《敦煌写经》入选《中国…
纪录片《敦煌》热播 学…
敦煌“光明正大”重金求…
《敦煌》,寂寞中的遗憾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敦煌…
敦煌古城复建工程启动 …
最新热门    
 
敦煌吐蕃占领时期毗沙门天像的一个考察(图)

时间:2010-10-20 11:52:17  来源:不详

在敦煌石窟,毗沙门天像的制造从盛唐开始日渐兴盛,经由中唐、晚唐、五代直至宋代,依旧流行不衰。绘像的范例约80例,这对我们理解现存范例较少的中原地区毗沙门天信仰的状况,会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以敦煌研究院公布的石窟开凿年代为基准,进行比较。着重于吐蕃占领时期中心样式的身披“长身甲”的立像,同时对“身甲”之上所穿“胸甲”、“襟甲”等护具的样态进行区别,对盛唐、中唐吐蕃占领时期的基准作品进行确认和考察,并对“毗沙门天像的图像到底形成于何处”进行论证。 
  盛唐时期的基准范例
  第103窟像。本窟被认为营造于8世纪初叶,从毗沙门天像的表现形式来看,推测最迟应是8世纪中叶的作品。娴熟的描线,巧妙生动地勾画出了色彩的浓淡与人物的胖瘦,这和主室的佛菩萨像有着共通的地方,细微部分可见运笔的用心细腻,成为8世纪中叶独尊毗沙门天造像的范例。

  第91窟像。本窟营造于大历十一年(776)前后,和第103窟像相比较,这尊毗沙门天像在表现形式上相对简化,但两者上半身的甲制却大体相同。具有明晰的基准作品的地位,被认为是在吐蕃攻陷之前制作的、具有西域风格的毗沙门天像。
  敦煌吐蕃占领时期的基准范例
  河西地区于786年被吐蕃攻陷,开始了吐蕃的统治,这一年是划分唐朝河西地区历史的明确界线。进入中唐时期,身着西域风格甲胄的毗沙门天像的数量剧增,其中,制作年代比较明确的有榆林窟第25窟、第154窟、第158窟像。

  榆林窟第25窟像(图1)。最近的研究表明,本窟可能营造于776年至786年前后,与盛唐时期的制作范例相比,毗沙门天像甲制的变化,十分引人注目。本像在“身甲”之上还穿有甲,一般被认为是所谓“唐风”天王像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敦煌以外,还有9世纪以后四川地区的造像和东传至日本的东寺毗沙门天像等,数量不少。东寺造像和四川地区造像的特征是“身甲”为“金锁甲”,中唐时期,敦煌身穿“金锁甲”的毗沙门天造像,目前可确认的只有第231窟像。

  第154窟像。第154窟营造于790年左右至800年前后。第152、153、154窟合计三窟,被认为是由吴绪芝父子营造的,即所谓的“吴家窟”,吴绪芝是中唐晚期高僧洪辩的父亲。第154窟计有五尊毗沙门天像,由此推测,毗沙门天信仰已深深地浸透到吴氏一族当中。

  在东壁和南壁的《金光明经变》中,各有一坐姿的毗沙门天像,南壁的上方,绘有观音菩萨像和毗沙门天像,下方则描绘了“勃伽夷”城的瑞像和毗沙门天像。上方造像重叠着中国风格的护具,这和榆林窟第25窟像相同。在西壁龛前塑土制成的天王像,被认为是8世纪末敦煌毗沙门天像的基准范例之一。

  第158窟像。本窟是9世纪前半期、吐蕃晚期的所谓“涅槃窟”。西壁的“涅槃”像,位于被安置好的佛龛中央的下部,北侧绘有毗沙门天像。这尊毗沙门天像所表现出来的位置安排,其思想背景估计与净土思想有关联。
  关于甲制
  如果以上代表性的范例可以确认的话,如图2以彩色部分相区别所展现出的主要差异那样,敦煌吐蕃占领时期的毗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