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敦煌文书中的端午节习俗
《大梦敦煌》 十年热舞…
《大梦敦煌》迎来十周年…
回鹘、吐蕃等古代少数民…
《敦煌写经》入选《中国…
纪录片《敦煌》热播 学…
敦煌“光明正大”重金求…
《敦煌》,寂寞中的遗憾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敦煌…
敦煌古城复建工程启动 …
最新热门    
 
敦煌吐蕃占领时期毗沙门天像的一个考察(图)

时间:2010-10-20 11:52:17  来源:不详
沙门天像的甲胄形式,可区分为“于阗式”和“新式”二种类型。“于阗式”作为盛唐以来的传统形式依然存在,“新式”类型则在吐蕃期以后出现。榆林窟第25窟、第154窟南壁上方造像,就表现为在“身甲”之上重叠的中原样式。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毗沙门天像的甲制来自吐蕃”的观点,他们认为毗沙门天像的“连身甲”(缀以小札的长身甲、腰甲)是吐蕃时期的特征,其所描画的正是吐蕃武士的身姿。中晚唐时期的毗沙门天像的形式,应该是由吐蕃人创造的。

  确实,在敦煌,身穿“连身甲”的毗沙门天像,在8世纪中期以后才可见到。此时距吐蕃侵攻西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以上。另外,在日本,戴宝冠,穿长身甲,手持长戟和宝塔的立像形式的毗沙门天像被称呼为“兜跋”、“兜拔”毗沙门天像。“兜跋”这一称谓,很难被认为是日本创造的名称,有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来源于发音相似的“吐蕃”一词。

  另一方面,主张“毗沙门天像形成于西域”,甚至“身姿来源于西域武士像”的观点,也是根深蒂固。毗沙门天就如同在《大唐西域记》中被大家所知的那样,作为护国神在于阗集聚了深厚的信仰。李筌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描写于阗的毗沙门天登场,帮助了遭受吐蕃攻击的于阗和在安西被包围的唐朝军队,还记叙了“于阗城有庙,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于阗毗沙门天像的身姿。756年,吐蕃乘安史之乱开始侵攻唐朝,于阗王尉迟胜率5000余人入援唐军,后来就一直留在了唐朝。于阗毗沙门天信仰开始于中原地区皇城的周围聚集传播,随其《灵验谭》流传,图像也理所当然为中原所知。9世纪初,空海带来日本的所谓“智泉样式”的白描图像(图3),所绘内容就被认为反映了其在中原地区的流行情况,此图像和身穿“长身甲”,手持长戟和宝塔的“于阗毗沙门天”,大致基本相同。

  不过,疑问仍然难于全然解开。如果说是吐蕃兵创造了毗沙门天的甲制,于阗的人们怎会将作为侵略者的吐蕃兵的身姿,放到护国神的形象中呢?况且,令唐王朝烦恼不已的吐蕃兵的身姿,又怎会作为救助玄宗皇帝的战神被表现刻画出来呢?倒不如说,毗沙门天像应该是作为于阗国瑞像之一被认识,也就是说,7世纪吐蕃占领西域时,恐怕将西域地区的甲制——包括于阗的在内——吸取过去。就像田边胜美先生所明确指出的那样,使用下摆长的“札甲”是西域的传统,被转用到了毗沙门天像的图像中,在吐蕃统治西域期间,吸收了这一甲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吐蕃时期的甲胄和毗沙门天像的甲胄具有了共通之处。吐蕃占领以前,中原地区毗沙门天像的营造就已在皇城周边进行了,玄宗时代之后,被吸收入密教之中,引发了新的流行。敦煌吐蕃时期的营造,不只是针对吐蕃一方,也应该考虑其反映中原状况的可能性。

  至此,对敦煌地区中唐吐蕃占领时期毗沙门天像的制作年代和概要、甲胄的形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吐蕃占领时期的毗沙门天像,是晚唐之后毗沙门天造像展开的出发点。毗沙门天和于阗国非常紧密的关系,以及对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等兼具众生超度、现世利益双重性格及其联系的认可,都是这个时期的特征。对时代、地域都不得不波及广大范围的毗沙门天像的研究来说,吐蕃占领时期敦煌的范例,对推测中原地区毗沙门天信仰的状况,也是有效的比较对象,可以说具有无法回避的重要意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佐藤有希子系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刘晓东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