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圆明园的每个细节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自然不能单纯地用是非对错来轻易去评判。在这次的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上,每件文物都衍生了许多的问题。大多数圆明园研究专家在问:应该由谁来确定圆明园的文物?需要提供哪些依据证明是圆明园文物? 修复这些文物与修复建筑是什么关系?修复的标准是什么?修复人员则在考虑,到底应该选择哪种修复方式才最妥当?媒体瞄准的则是文物修复的意义和修复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而老百姓们更关心的是修复需要花多少纳税人的钱?展览的钱又怎么使用?以及到底能修复多少?
对于这次修复,慎之又慎的专家们给出的意见是:应根据圆明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此次亮相的大多数瓷片都是残缺不全的,在修复瓷片的表面很容易就能看到一道道白色的石膏线。“用白石膏来衔接,在瓷片上留下独白,看上去很有沧桑感。”孙晨露说,“圆明园是一段屈辱历史的写照,所以不能按常规的修复手法来做。精美的文物和白色的石膏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能感觉到其中的历史痕迹。 ”
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修复也是一种记忆,更意味着一种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
错位的文物流散国内外的文物怎样收回
在这次“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还展出了85件珍贵石刻文物,都是不同时期从北京地区回归到圆明园的。石鱼、石桌、石狮子、龙头石构件、石屏风……这一批极具艺术精华的圆明园文物以“回归”的身份展示更显得其意义非同一般。圆明园学会的专家们认为,特定的文物只有在本来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专家介绍,2008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圆明园专题讲座上,会长张文彬特别提到了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的情况,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10件的著名标志性文物,如华表等,都来自于圆明园。张文彬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一位教授则提出反问: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及的圆明园文物今后怎么办?张文彬提议将这些具体问题交由国家文物局,听取专家和各界意见,研究上报有关部门决定,这是大事,很严肃的事情,不可轻举妄动。
在北京大学门口有一对原本属于圆明园的华表,不过说是一对比较牵强,因为一根粗一根细,而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门口同样也有一对一根粗一根细的华表,原因就是当时安佑宫的两对华表有三根搬到了燕京大学,就是现在的北大,剩下的一根则闲置到天安门前。后来国图的古籍馆建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