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查明哲:《我那呼兰河》…
陈衡哲《一日》:女性写…
最新热门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摸历史(1)

时间:2010-11-03 11:56:34  来源:不详

舒衡哲在接受中国文化网记者采访

一个罗马尼亚犹太人,曾是毛主席的好孩子,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方向博士,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便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她因研究中国五四运动而被中国学术界所认知,而其笔下一个反映皇家园林与“牛棚”历史的博物馆却一度遭到北大冷遇,而如今,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这本书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请与中国文化网记者一起感受美国康涅狄格州卫斯联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诗人舒衡哲(Vera Schwarcz)的中国情怀。以下根据英文采访录音整理:

中国文化网:能谈谈你写作《鸣鹤园》这本书的初衷吗?

舒衡哲(以下简称舒):1991年我回北大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之前来北大是在1989年。我记得是在1991年10月的一天参观校园的时候,发现了一座1920年代燕京大学时期风格的崭新建筑,上边写着“亚瑟 M.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因为之前我从来没见过,于是就上前问博物馆卖票老人这是什么地方。他告诉我,这就是过去的“牛棚”,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用来关那些有学问的教授的棚子。我在北大呆过很长一段时间,知道身边许多朋友都蹲过“牛棚”,可他们从来没有告诉过我“牛棚”在什么地方,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段痛苦、耻辱、难于启齿的回忆。我当时看到了这里写着“鸣鹤园”几个字,就知道这里是曾经的皇家园林。我的很多朋友又曾经被关在这里的“牛棚”,而现在,这里又建了一座博物馆来教育后人。当时我就在想,过去的鸣鹤园、曾经的牛棚以及现在的博物馆,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所以我决定要写一本书做些研究。然后我就开始研读19世纪的中国历史。当时北大的胡润之教授给我的帮助很大,他是一位海淀地区皇家园林研究方面的专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尽可能多地采访了包括季羡林在内曾经蹲过“牛棚”却愿意讲述这段历史的人。

此外,我也研究了亚瑟 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这位医学博士的一些生平和历史:他积极地帮助中国发展医学,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热衷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建立了这座博物馆。当时,这些故事对于我都很有趣,调研起来却也困难重重。我用了10年时间来写这本书。

1991年我形成了写书的想法。而在2001年的时候,我当时正在研究满族亲王奕環有关哀悼1860年圆明园遭受劫难以及自己园林被毁的诗歌。那年发生了911,这个事情震惊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所以我发现,这位亲王诗歌中所反映的痛苦记忆同时也是其他国家和文明中存在的,而他表达哀悼的方式和语言对我写作纪念911也有启示。《鸣鹤园》这本书的写作,也是我受到911事件启发后的结果。书中包含了许多历史内容,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谈到了9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