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绣花鞋等技艺濒临消亡 …
七旬老人为绣花鞋申请国…
最新热门    
 
绣花针的细密功夫——吴铭能《历史的另一角落》读后

时间:2010-11-08 11:20:36  来源:不详
,难以求全。但是如有相当充分条件,应该尽量做到钜细靡遗,方能一窥全豹。学者研究梁启超迄今累积不下数十家,然而真能将梁氏这一个有血有肉、真情至性的人物描绘得真切,几家能够呢?”(同上,第23页)唯有下过摩挲书信原件工夫,这样的话才能说得如此真切!

 

    就档案、日记与书信三种史料而言,档案材料是通过选择甚至删改而保存下来的史料,其真实性就不免大打折扣;而日记尤其是有意识存留给后人看的,记录者所记也往往是过滤以后的“第二手史料”;唯有书信,往往是当下反映微末琐事,却更能真切地表达一个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与真实史实。正如作者所说:“书信原迹笔触不经意所反映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细微、最错综复杂的思绪,在后人编纂文集中是不易显见的,同时也最被忽略,唯有深入其间反复模拟想象彼时环境氛围,体会作者悲、欣、愁、嗔等情感,企图使‘场景再现’,透过书信原件的‘抽丝剥茧’,其文献价值自然彰显。”(同上,第24页)吴铭能此言,既是他切身的体会,又可谓要将绣鸳鸯金针度与人矣。

 

    三、在臆想与史实之间寻觅真象

 

    史学工作者,总是想尽量客观地评判历史,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等,也总是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人们研究成果的客观性。我们以《历史的另一角落》书中研究陈独秀的两个例子,看作者是如何以细密的绣花针功夫,来破除臆想,寻觅史实的。

 

    陈独秀有一首写友人聚饮的诗:“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诗人枉向汨罗去,不及刘伶老醉乡”。本诗向为学术界所关注,研究者或将其断为1941年7月作,且认为陈独秀也参加了聚饮,或以为是陈氏晚年“贫困交迫”之下“意志消沉”的表现。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