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绣花鞋等技艺濒临消亡 …
七旬老人为绣花鞋申请国…
最新热门    
 
绣花针的细密功夫——吴铭能《历史的另一角落》读后

时间:2010-11-08 11:20:36  来源:不详
何楷体文字对读说明”,“另外一种是仅以楷体文字编排,没有原件对读”。(同上,第271页)

 

    以上三种整理方式,当然是以第一种为最佳模式了,很多研究者在利用到这样的整理本后,便放心地利用其材料,不再与原件对勘与核检,但实际上是靠不住的。名家手迹尤其是书信等,与一般刻本的不同在于:一是它们往往是用行楷,甚至草书来书写,识读为难;二是经常会涂抹删乙,版心边角,书满文字;三是每个名家的书写习惯与书法,皆有不同。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长期研究某一名家的学者,也很难保证在释读其手札时完全无误,吴教授在释读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手迹时,经与原件的仔细核校,就发现了整理本的许多讹误。不仅如此,吴铭能还指出:“任何文献的复制品,其纸张的质地与历史感均不可能与原件一模一样再现,换言之,‘历史文献’的复制,最多只能呈现可见的内容,至于研究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体会的深浅,披阅解析,境界本就有远近高低的不同。”(同上,第271页)

 

    例如在阅读梁启超书信时,吴教授就注意到民国十三年梁氏在汤山养病期间,因为当地的水质不好研磨,令他深致不满;同时也注意到梁氏在给女儿的信中,曾为新造的信笺好不好专门试笔,并征求女儿的意见。由此通过对墨色与信笺的要求,感触到梁氏“一种文化品位与学者气质,完全在写信中展现开来”。(同上,第22页)又如,吴铭能在核对陈独秀与台静农的书信时,还在台灯下仔细研究近百个信封,有的是以广告纸剪裁粘贴而成,有的是友人来信的封套,拆开反贴重复使用,由此看出陈氏的爱惜物资,并指出“这些微不足道的蛛丝马迹,正透露他生活上自奉俭朴的讯息”,并且认为这并不一定和他晚年的困窘生活有必然的关系。(同上,第268页)

 

    五、口述历史:信与不信之间的两难境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