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人文学者不可丢“三气”…
针灸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
“网络时代与中国文字研…
三千学者为博物馆找“活…
学者热议科研怪象:哪个…
陈鹤:著名学者的遗藏宜…
两岸学者研讨“朱子学与…
社科院学者表示中国青年…
民俗专家建议梳理新节日…
程章灿:学者周勋初的魏…
最新热门    
 
专家学者屡遭公众质疑 知识分子社会责任引热议

时间:2010-11-22 12:58:17  来源:不详
个称呼主要意味着某些人在文化和道义上的某种优越性和荣誉,那么所引发的问题必然是:在现实中,什么人够得上称作知识分子?由谁来评定?以什么标准和程序来评定?被评上以后要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成为纷争的焦点。

 

  另一种特殊化“知识分子”的观念,则与我国过去“左”的政治和政策有关。我国以前流行的知识分子概念,如《辞海》1989年版界定,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同时它特别强调“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不同的阶级。”这种界定虽以“学历加职业”为标准,看起来比前者多了些客观性和确定性,但也隐含着自相矛盾之处。如:既然“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就属于知识分子,为什么却不包括有相当学历的官员、职业政治家、管理者、企业家和商人?对“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该掌握何种标准?是初高中文化,还是大专以上学历?等等。而那时实际强调的,则是“知识分子是毛不是皮,毛总要附在皮上”,即认为知识分子不属于社会主体的一个成分,而是一个自身没有独立地位和意义的特殊“对象”,对它或“拉”或“打”,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语境下,更使“知识分子”这个名称带上了某种社会异物感与政治歧视的味道。

 

  无论“精英”论还是“皮毛”论,“知识分子”都被赋予了片面的性质,使之长期处于社会主体和主流视野之外,成了仅仅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工具概念。这暴露出了概念本身的非科学性和不彻底性。如果说,这种特殊化了的“知识分子”观念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那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情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使它日益成为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扭曲观念。

 

现实中仍有不把知识分子当作普通正常人看待的心态和情结

 

  主持人:对知识分子的这些认识,现在似乎仍然存在?

 

  李德顺: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