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称呼主要意味着某些人在文化和道义上的某种优越性和荣誉,那么所引发的问题必然是:在现实中,什么人够得上称作知识分子?由谁来评定?以什么标准和程序来评定?被评上以后要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成为纷争的焦点。
另一种特殊化“知识分子”的观念,则与我国过去“左”的政治和政策有关。我国以前流行的知识分子概念,如《辞海》1989年版界定,是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同时它特别强调“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不同的阶级。”这种界定虽以“学历加职业”为标准,看起来比前者多了些客观性和确定性,但也隐含着自相矛盾之处。如:既然“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就属于知识分子,为什么却不包括有相当学历的官员、职业政治家、管理者、企业家和商人?对“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该掌握何种标准?是初高中文化,还是大专以上学历?等等。而那时实际强调的,则是“知识分子是毛不是皮,毛总要附在皮上”,即认为知识分子不属于社会主体的一个成分,而是一个自身没有独立地位和意义的特殊“对象”,对它或“拉”或“打”,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语境下,更使“知识分子”这个名称带上了某种社会异物感与政治歧视的味道。
无论“精英”论还是“皮毛”论,“知识分子”都被赋予了片面的性质,使之长期处于社会主体和主流视野之外,成了仅仅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工具概念。这暴露出了概念本身的非科学性和不彻底性。如果说,这种特殊化了的“知识分子”观念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那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情况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使它日益成为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扭曲观念。
现实中仍有不把知识分子当作普通正常人看待的心态和情结
主持人:对知识分子的这些认识,现在似乎仍然存在?
李德顺: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