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关于出走与回归:西方马…
关于和谐与冲突:后殖民…
关于《桃之夭夭》的文化…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
试论广告在中华文化传承…
硬笔书法 何去何从——…
中华文化瑰宝获世界认可…
关于王士祯“神韵说中文…
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
最新热门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1)

时间:2010-11-28 11:57:49  来源:不详

——当代中华文化精神及其教育应予整合和互补

与世界上主要的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民族文明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互补和相互交融。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定义,有利于民族团结,边境稳定;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对定义准确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准确定义和认知,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应把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在当代中国,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学习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一般都多谈到国学,重读“四书五经”在很多学校里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浪潮,有的学者不遗余力地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这种做法无疑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重新把“四书五经”搬到课堂和对“国学”的弘扬光大。

笔者并非完全反对在学校里读“四书五经”。读可以,但要精选地读,要自觉地剔除其中的糟粕。事实上,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不仅仅就只有“四书五经”,很多少数民族在生态伦理道德、婚姻伦理道德、敬老爱幼、两性平等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的在人性化方面远远超过儒家的经典。但很多学者似乎习惯了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翻来覆去就是在说那个实际上不过是“汉学典籍”的“国学”,好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只有这个“四书五经”。其实,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今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至少我们可以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中国封建专制下的教育和社会体制等情形推断,其结果是不乐观的。今天这些享受着新文化运动丰硕果实的我们,不应忘记鲁迅先生等一代哲人那些深沉理性的警示和呼喊。

将“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认同

“国学”一词实际上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的语境影响下产生的一个特殊学术词汇,是受中国封建社会“夏夷”之说的影响而形成的。旧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是不把研究中国汉族的民间社会、平民文化视为“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更没有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中国文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