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关于出走与回归:西方马…
关于和谐与冲突:后殖民…
关于《桃之夭夭》的文化…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
试论广告在中华文化传承…
硬笔书法 何去何从——…
中华文化瑰宝获世界认可…
关于王士祯“神韵说中文…
关于中国画教学中文化传…
最新热门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1)

时间:2010-11-28 11:57:49  来源:不详
化原来是这样多样化、多色彩。

我们在大中小学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走一条新路,一条创新的路子,中华文化的教育应该包括各民族的文化精粹教育。即不要局限在只从汉学的典籍诸如“四书五经”里挑好文章,应该从56个民族的文字或口传的典籍里精选一些经典,精选那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培养的内容,从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里精选经典之作。这样,广采博纳必将起到各民族文化互补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不至于在55个民族中引起不必要的反感。

过去,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统治者带着文化沙文主义的眼光看待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鄙视他们眼中的“蛮夷”文化,往往用“以夏变夷”的强制性手段“移风易俗”。固然,被革除的有陋习,但也有很多优良的人性化的少数民族习俗。典型的诸如“改土归流”后中央王朝对纳西等一些藏缅语族民族火葬习俗的严厉禁止;基于儒家父系宗族伦理观而对男子上门入赘等传统习俗的禁止,以及对各民族妇女基于三纲五常伦理的种种限制和压迫。

中国各民族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智慧

丰富深刻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仅纳西族东巴古籍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典籍就有数百部之多,纳西人通过东巴教的宗教圣典和仪式,阐明了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观念,即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犹如兄弟相依互存,人与自然只有保持这种兄弟似的均衡关系,人类才能得益于自然。如果破坏这种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对大自然巧取豪夺,那无异于伤了兄弟之情,必然会遭致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傣族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认为人与自然一定要有和谐共处的关系,他们对自然、人和农业有这样的排列顺序:林、水、田、粮、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基于以上认识,傣族人认为人类应该保护森林、水源和动物。哈尼族的古籍中有非常多的人如何充分保持山林、水和稻田的平衡的智慧,目前我国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阳梯田,就是这种传统智慧孕育出来的结晶。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