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
张春根:晋商精神是三晋…
张春桥与王洪文的“婚事…
最新热门    
 
张春香:“天人合一”的生成性解读

时间:2010-12-23 12:59:26  来源:不详
教之“天”转向人文之“天”的过程。《论语·八佾》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回答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卫国大夫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回答说:“不对,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同样,《论语·先进》篇中颜渊早逝,孔子所言“天丧予!天丧予!”中的“天”都是泛神论意义上的神。

 

    神灵的存在与否,在于人心。人心中信仰神,神灵即有;人心中无神灵信仰,神灵则无。因此,人对神意之“天”的皈依其实质是外在的神灵下落到人心,实现人自身与自心的内在和谐。神人相通,其前提条件是,人有一颗虔诚的心。孔子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孔子祭祀祖神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在面前,强调祭祀时人心的虔诚,而不是停留于祭祀的形式。人祭祀神灵时有一颗虔诚之心,表面上看是人与神的和谐生成,其本质则是人自身与自心的和谐生成,人心是和谐生成的本源。

 

从人文意义上的“天” 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成

 

    人文之“天”指一种外在于人的道德支配力量的化身,即道德法则。徐复观说:“周人建立了一个由‘敬’所贯注的‘敬德’、‘明德’的观念世界,来照察、指导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正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出现。”周初对以“天命”为中心的宗教之“天”向道德(人文)之“天”的转化,实现了宗教与人文的结合,信仰之神与人之主体性的结合,为春秋这个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的到来奠定了方向。

 

    礼在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