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他的祭祀。后来蒋子文的地位发生了几次反复,但民间信仰依然强固。
近代以来,“文革”时期对民间信仰的打击尤为剧烈,而今天该是我们正确认识民间信仰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时候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
如果说此前民间信仰被当做迷信或落后的意识形态,认为它是社会进步的阻力或国家安定的威胁的话,那么在全球化时代,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下,民间信仰的合理性开始得到重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项内容,其中第4项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就是针对民众的精神信仰所做的概括性表述,由此民间信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范围。
在这样的境况下,是不是任何民间信仰都可以作为遗产而任意传播呢?笔者认为要慎重对待,对其范围应该有所限定。根据非遗的概念,我认为目前要重视的民间信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传统性。传统性是构成文化遗产的要素,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构成民间信仰传统的时间大约在三代以上,也就是经历了百年左右的信仰传承才是稳定的传承形态,任何当代新生的民间信仰都不能纳入其中。这样既体现了民间信仰的遗产价值,也有效地防止了过度商业性对民间信仰体系及其存在状态造成的扰乱与危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