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浅谈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
简论网络广告的信息传播…
试论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
试论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及…
2010文化纠结网络:道德…
2010文化纠结网络:道德…
2010文化纠结网络:道德…
试析网络“客”文化的传…
试析网络空间跨文化传播…
论析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
最新热门    
 
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时间:2010-12-30 10:02:16  来源:不详
网络语言如今的境遇与当年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辙

 

    再来看看流行歌曲这些年地位的转变吧。从早先的“精神污染”到“儿童不宜”,再从“广为传唱”到老年人热爱的“公园舞曲”,流行歌曲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会不会是当年流行歌曲的翻版?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即由网民创造,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曾经,词语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时代,如今,词语的变化之快,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更难以找到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词语。自从有两会代表提出要屏蔽网络语言以来,网络语言本身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该屏蔽,有人说该保留,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凸显中国人文化匮乏,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就是快餐,吃完就忘记吃了什么,相比满汉全席来讲不足为道。

 

    “躲猫猫”“犀利哥”“猪坚强”“范跑跑”“郭跳跳”……如今,对于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及学者都认为,网络语言会给汉语造成污染,破坏汉语的纯洁,进而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坚决反对中小学生接受、使用网络语言。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国钧在自己的新书《简明实用文言语法》中这样写道:“现在生造词汇的现象很突出,网络语言是社会习惯语言,但它只是为部分人服务的,不应该进入民族语言中。”彭国钧以“粉丝”一词为例,他认为这是个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词,不符合中华民族语言的DNA,不应该被媒体和个人广为传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