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胡晓明:春联迎春节
梁思成夫妇在昆明:自己…
康探明:在白云山雕出非…
邵汉明:儒学的未来
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
杜维明等倡议设“尊师日…
关于定9月28日为“尊师…
陶世明:加强互联网视听…
“万国建筑”诉说文明:…
被“震”晕的羌文明:醒…
最新热门    
 
杜维明:轻叩智慧之门

时间:2011-01-19 01:13:02  来源:不详
识里得到的

 

    ●我们的心灵必须超越感性,进入知性,进而提升到理性,才能为智慧创造契机

 

    ●在社会资本、文化能力和伦理智商呈现出普遍下降趋势的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更需要培养做人的智慧

 

    2007年,印度的文明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合办了一个以“印度和中国从哲学角度审视知识,智慧与精神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界冲突以来,这是两种文明的首次哲学对话。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印度国家哲学学会资深学人就已开始协商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了。当时我的构想是以“知识与智慧”为主题,他们友善地建议加上“精神性”。我同意了,可是并不十分理解智慧与精神性的关系。至于知识与智慧,我确有些想法,但自知并不深刻。

 

    今天,因为传播科技的突飞猛进,掌握信息很容易,对人文学(文学,历史及哲学)的冲击非常大,与之同步,青年人中也出现了“把信息混同于智慧”的趋向。曾几何时,博闻强识是学养的标志,香港中文大学的刘殿爵教授曾对我说,他所发表的论文从来不涉及两汉以后,因为他坚信必须把握“全部”资料才有发言权。那时只有饱学之士才能凭记忆指明某一文本出自何典、何章。但在搜索系统完备的今天,这种前人以皓首穷经的功夫所取得的学识已经成为连普通大学生都具备的基本功了。但,毫无疑问,信息究竟不是知识,如果不能把散离的数据形成有系统的概念,即便运用电脑的技术很纯熟,也根本无法进入人文学的世界。熟读、细读、精读核心文本的基础训练还是不可或缺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