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胡晓明:春联迎春节
梁思成夫妇在昆明:自己…
康探明:在白云山雕出非…
邵汉明:儒学的未来
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
杜维明等倡议设“尊师日…
关于定9月28日为“尊师…
陶世明:加强互联网视听…
“万国建筑”诉说文明:…
被“震”晕的羌文明:醒…
最新热门    
 
杜维明:轻叩智慧之门

时间:2011-01-19 01:13:02  来源:不详
    知识和智慧也属于不同的层次,好像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慧的深浅没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不少“文盲”却很有智慧。譬如,世界各地没有书写文字的原住民,就是靠他们的长老口传心授,把长期凝聚的智慧一代代承接下来的。就连公认的、极有智慧的人物也有不识字的,比如传闻中的六祖惠能。你看哈佛的校徽,上面有三本书,其中两本是打开的,有一本却是扣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智慧是不能只从知识里得到的。现代科学认为,随着我们理性的发展,无知也随之向前发展。儒家传统里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但是,智慧和知识确有密切的关系。宋代的张载说“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有本质的分别,但“德性之知”并不完全脱离“闻见之知”,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知识并非智慧,但智慧不离知识。我们的心灵必须超越感性,进入知性,进而提升到理性,才能自我净化,才能客观地摄取知识,才能为智慧创造契机。前面提到的原住民的精神领袖和惠能都不只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他们都有知性和理性的能力,不过他们的境界更高,因为他们还体现了由悟性而开启的智慧。

 

    那么,智慧和精神性的关系如何呢?一提到精神性,就很容易和宗教联系起来。但我对印度思想家提出精神性的原因颇有“了解之同情”。自从2004年我应邀到印度担任“国家讲座”,在五大城十所高等学府发表一系列有关儒家人文精神的讲座以来,结识了数十位当代印度的哲学高人,芭拉苏柏拉曼尼亚即是其中之一。他所强调的精神性不仅适用于“核心文明”的五大传统——犹太教、兴都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和希腊哲学中突出德性伦理的精神有关。

 

    从儒家的心学,也就是“身心性命”之学,可以体察他如此表述的意义。人类有三种从远古就赖以生存的基本智慧,其中之一就是听的能力。中文“圣”的繁体字有一个耳,意思是能听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以后的“耳顺”,即是突出精神性的“听德”,“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实然和应然融为一体,也就是艺术自由和道德律令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人格成长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从孟子对自我实现的描述中窥得几分信息:善,信,美,大,圣,神。这里的“圣”和“神”都是描绘至善人格的价值。“大而化之之谓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