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单霁翔:加强大遗址保护…
田青:“非遗”保护要建…
周骏羽委员:保护古村落…
文物犯罪处于高发期 文…
“南海一号”二次试掘为…
揭开网络文物走私现冰山…
国家文物局局长:几十吨…
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良…
广州出土“王”字龙头瓦…
最新热门    
 
文物保护专家“会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工程

时间:2011-03-15 13:48:00  来源:不详
(记者毛咏 白志强)14日,来自新疆文物保护系统、吐鲁番文物局以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汇集吐鲁番,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坎儿井保护工程进行“会诊”,借此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维修方法,使得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现生机。

    刚结束不久的新疆坎儿井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吐鲁番地区现有坎儿井1108条,其中能够引来雪水的仍有277条。在专家眼里,坎儿井不同于当地著名的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遗址,是一种典型的“活态文物”,至今仍能发挥灌溉的作用,在干旱的吐鲁番盆地中滋养着人类生存的绿洲。

    为了让古老的水利设施恢复生机,2010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下,“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当年60条坍塌严重的坎儿井得到维修加固,今年还有病险严重的30条坎儿井将接受“救治”。

    在低于海平面150米的吐鲁番艾丁湖花园村附近的戈壁滩上,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坎儿井掏捞清淤的多名维吾尔族农民,他们世代收益于这条条坎儿井,葡萄灌溉、牲畜饮水,甚至浣纱洗衣也都是用坎儿井引来的远山脚下的雪水。

    花园村村支部书记沙塔尔告诉记者,过去,维修坎儿井主要依靠各村、大队自行组成维修或掏捞队,由于缺少有效管理和资金匮乏,大多数的坎儿井得不到很好保护,最终被人们舍弃而逐渐干涸。

    沙塔尔说,“现在是国家投钱为我们维修加固坎儿井,我们自己参与掏捞清淤。文物局每天还给每个人70元钱,等坎儿井都有水了,还是我们农民得好处!”。

    与此前加固的高昌古城和交河故城不同,在此过程中,最让专家们操心的是,怎样使仍在发挥着输水作用的坎儿井修旧如旧,同时又能焕发生机。

    承接三条坎儿井修复加固设计的中铁西北研究院院长朱本珍坦言,这是施工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这是正在使用活态文物,不能按照过去文物加固的方式简单地维修加固,既要遵循文物修复原则,又要考虑不能在加工过程中有污染,还不能影响它的使用,只能是边研究完善边进行加固维修。”

    “坎儿井的维修加固的方式既是科研的过程,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过程。”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执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梁涛表示,修缮坎儿井要尽量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维修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还原坎儿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坎儿井的历史原状。

    本着这样的理念,在加固过程中,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正在探索一种易操作可行的工艺:在加固坎儿井龙口时,摒弃原有的浆砌工艺,采用干打垒的方式,恢复坎儿井的原始外观;为防止坎儿井暗渠坍塌,还要用混凝土灌制的卵形涵进行加固。

    作为新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绿洲一种主要的灌溉方式,坎儿井历史悠久。据专家介绍,坎儿井在中国集中分布于新疆的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木垒县。

    新疆坎儿井的总计长度大约在5000公里以上,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中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