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刘梦溪谈文化传统:时下…
最新热门    
 
刘梦溪:国学与诗学

时间:2011-03-16 15:11:00  来源:不详
序与信仰,有和“敬”不约而同的的精神旨归。
 
    所以,我觉得,国学不能扩大化。所有东西都变成国学,等于没有了国学。我觉得我这个看法非常重要。按我这个看法,国学可以进入国民教育。我一开始提出中小学可以开国学课,讲什么内容?讲“六经”。“六经”不好懂,可以找“六经”的入门教科书,就是《论语》和《孟子》。历来如此。台湾的国学教育讲的也是这些。还包括《大学》、《中庸》。其实《大学》、《中庸》很难读。《论语》、《孟子》是日用常行,不讲空话。但其中的基本义理都来自“六经”。所以小学可以学《语》、《孟》,读一点“经”,为什么不可以?
 
    金耀基先生看到我的文章,他说,你提的问题非常重要,等于在现代的知识教育体系当中,补充了价值教育,但是,为什么只在小学开设?他说中学、大学也许更重要。我吸收了他的意见,觉得中小学,大学一二年级,都应该有国学课。不必太多,一礼拜上一次就可以,不耽搁学生吸收现代知识。小学生读《论语》、《孟子》,不必加注释,就读白文。我小时候念《语》、《孟》,也都是白文。以前有句俗语,“你四书没念完,就开讲?”什么意思?叫你不要多讲话,告诉你,“四书”念完了,才有资格讲。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读《论语》、《孟子》,主要是念白文,反复念,慢慢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后,就懂了。我当时还说,百年之后,几百年之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六经”的选读,将变成中国人跟现代性连接的文化资源,可以变成中国人文化性格的一个特别识别符号。
 
    我们百年的文化断层,断的就是这个。这是作人的基本德范。现在人们最缺的是什么东西?你看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在文化上欠缺什么?就是中国传统中几千年不变的那些基本的精神价值。真诚能变吗?信能变吗?敬,对神圣事物的敬意,能变吗?孔子提出的一些德律,仁、恕、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变吗?孟子讲的一些东西,他的“四端”说,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能变吗?难道人可以没有同情心,没有耻感,没有羞耻之心吗?所有这些基本的律条,带有永恒性,并不随时间而变移。这是作人的一些律条,跟一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不一样。一个人的基本精神价值充实好了,这个人就可以立起来了。所以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体先充实好了,做什么都可以,家也可以齐得好,社会责任也可以担当得好,天下也可以治理得好。
 
    如果国学扩大化,整个中国的学术史都是国学,那么你是念先秦的,还是汉代的,还是宋代的,还是清代的?一般民众不可能去念那些东西。所以国学概念,我认为要瘦身,要缩小。无限制扩大国学的内涵和外延,等于没有了国学。现在很多人讲的国学,至少一部分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之论。国学都耗散掉了,还不自知。我对马一浮的国学概念的解释,同意我意见的人,少有正式回应。马的观点,其实重要得不得了!他是让我们不要泛化国学,要把国学变成国学。
 
    所以,照我的看法,一般的诗文写作,不应该包括在国学的范畴之内,那是另外的功夫。写诗,写文章,这不是国学。古文念得好,现代的文章就能写好。没有古文的功底,现代的文章也写不好。古诗文里边,有道,也有学。诗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但古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