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冯玉祥巧“卖”国宝筹集…
王军荣:删节经典删不出…
倪国荣:为人宽厚的赵匡…
泰山发现冯玉祥小学旧址…
傅佩荣:中西方文化差异…
黄国荣:新书不打折有利…
徐大雯刘晓庆律师富敏荣…
失落的光荣:后三套集成…
最新热门    
 
冯玉荣:清初士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与调适

时间:2011-03-21 11:51:55  来源:不详
生存延续,还有来自舆论以及自己心灵的压力,都表明生存之难。吴伟业仕清后,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舆论压力,即使部分友人同乡也对其出仕颇有微词,吴伟业从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而无法自拔。吴伟业希望身后以“诗人”自居,就是要模糊易代所带来的政治归属的差异性,为身后寻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再如松江士人宋征舆,在晚明为云间派的代表,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为“云间三子”。然而易代后,陈子龙为复明的事业而逝,宋征舆却科名高中。友人已逝,如何化解心中的焦虑?宋征舆以“文人”的身份为陈子龙等同郡名士立祠,并写下史诗般的《同郡五君咏》。五人中既有晚明先贤大儒,亦有抗清之士,也有为尽孝而不得已仕清之士。清初士人的吟咏,一方面是对已故者的追思,以此解怀;另一方面则在评定同郡士人易代之际的表现时,重塑他们认可的地方乡贤,以确立一个重建秩序的规范,为自己的出仕得一个合理的诠释。易代虽造成了士人政治归属的差异,然而五人皆有文名。能贯穿调和易代之间差异的可能还是“文人”身份,以“文人”身份认同来代替政治上的偏见、道德上的臧否。同时以文人身份自处,希望身后仍当以文人来论,以避免政治归属上的定性,弥补与已逝友人的鸿沟。通过对明代地方乡贤与易代之际的地方名士一起吟咏,将忠的内涵和践行的方式丰富化与多样化,从而将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转换为文人之间的学术和文化问题,运用自己熟悉的文化方式和包容的态度,有效消解了自身对易代问题的焦虑。

 

  对于朝代更替,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曾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言论,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际,新旧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层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

 

抗清士人的自我调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