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古典诗词背后的故事:女…
古代文人与讼风
唐颐:名人与茶
汉人与满人:清朝的民族…
汉人与满人:清朝的民族…
中华食俗探源:谁发明了…
凤凰卫视推出纪录片《人…
研究称现代人与尼安德特…
一位民间艺人与淮北大鼓…
北方女人与南方女人
最新热门    
 
善人与君子

时间:2011-04-01 12:06:51  来源:不详

【题解】“君子中庸”。君子是一个供人们仿效的善的模范或人格。“君子”也就是这样一个“善人”。

康德曾反复强调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儒家修身养性的主调,也是儒家的“君子”这种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分析表明,儒家的“君子”和康德的“善人”在概念上有惊人的相似性。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我想指出,这种相似性是一种跨文化的承传关系。也就是说,康德是在儒家的影响下,具体来说,是在17-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刺激下,提出“善人”概念的。“善人”这一提法,本质上乃是儒家的“君子”概念。

比较这两种理想人格的表达式,即儒家“君子”和康德“善人”。简略来说,二者可分别表达为:在诚中,人就是“君子”;而在自由中,人就是“善人”。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最突出的特征是,这两种表达式中都设计了两种善的划分及其内在关系。在《中庸》里,这两种善称为本性之善和善观念。而在康德的讨论中,它们则是意志的原始禀赋之善,和在一定准则中通过判断而给出的善。成为一个君子,人就必须在诚中对这两种善的区分有所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他就可能按照本性之善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善观念。而成为一个善人,人必须在绝对自由中,遵循自己的原始向善禀赋的推动,抛弃恶准则,采纳善准则,从而引导一种自我完善的生活。

儒家“君子”和康德“善人”在概念上是相似的,在生存上是相通的,在思想史上则是一种跨文化传承。他们都是理想人格的表达,分享了相同的人生体验。尼采注意到了这种相通性。但是,他担心康德的影响会阻碍欧洲人的超人品格培养,因而恶意地称康德为“哥尼斯堡的中国人”。其实,除去其中的恶意,尼采的这一评价还是合适的。

谢文郁(山东大学教授)

别水/整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