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丁雨:追寻万里之外的曾…
以书会友 穗白领兴起“…
“书模”走秀,能否真正…
《瘗鹤铭》残石全部出水…
“书”山论剑 第20届中…
通讯:踏访“李家龙宫”…
如今读书,要靠“书模”…
“书模”是创意还是娱乐…
岭南写真:湛江流行网上…
追寻汉末士魂
最新热门    
 
追寻“书于竹帛”的时代:湖湘之地简帛多

时间:2011-04-01 12:06:53  来源:不详
行走向烽燧和甲渠侯官。

  这里地面平整,只是偶尔有起伏。满地都是过去河流带来的细小砾石,远处则是稀稀落落的胡杨。汉代的烽燧遗址就在公路近旁,烽燧线和公路还有交叉。但是因为已经倾圮、残破,烽燧往往都只剩下一米多高,表面被沙砾掩埋,很像不起眼的小土丘,与周边的景物难以分开。游人和动物也不会特别留意这些小土丘,记者甚至看到一辆车开上烽燧遗址后留下的车辙。烽燧间隔1.3公里,两两相望,连成一条线,向南北延伸到地平线。

  傅兴业介绍,汉代这里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所以才会有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激烈争夺,至少在春夏季节戍卒视野中应该有更多的绿色。

  这些烽燧和城堡中,曾经出土了大量汉简。甲渠侯官一城就有6000多枚。今天,这座遗址可以被描述为残垣断壁,但是整个方形的形制还能看出。四周残墙高处有一人多高,墙为土质,记者进入之后,发现里面原来分割为多个室,令人遥想千年前这里的军事活动。

  记者沿着汉代烽燧的路线走回旗达拉呼布镇,在与铁路交叉的地方找到了一座烽燧遗址。这就是傅兴业对记者特别提到的那座,因为当初铁路规划时,路线恰好要经过这个烽燧,文物所与有关部门协商,最终形成了一个方案:在烽燧上面修建一座桥,这样该烽燧得以保存。同样因为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保存下来的另一个烽燧位于检察院大楼南面一角。记者找到它之后,觉得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个土堆的确有些“煞风景”,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可能埋藏其中的汉简,确实不能不被人们加以保存。

  回到兰州之后,记者来到甘肃省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汉简被安排在“甘肃丝绸之路”展区,在这里能看到出土于武威的医简,也可以找到《礼记》等,甚至看到如《乌孙贵人传舍制度简》等著名的简。所见的木简,深黄中带有些红色,墨迹清晰。作为历史的遗存物,它们和其他文物一起记录了汉代防御匈奴、经营西域的宏大事业,也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传递的文明足迹。其中,《塞上烽火品约》因为是烽燧管理的法令,备受研究者关注。

  记者一路循着简帛的踪迹,完成了这从南到北的长征之路。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以及纸没有普遍使用的年代,简帛是最重要的文明载体之一,它们上承甲骨和青铜器铭刻,下启纸书,以其内涵与价值,吸引人们去解读和构想那段历史、那个“书于竹帛”的时代。(本报记者:张春海)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