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电影《战国》恶搞历史遭…
对历史的轻佻与侮慢(2…
《白鹿原》的新历史精神…
古城镇开发:莫做历史罪…
浅析历史感:编辑不可或…
北宋“北京大名府”将在…
如何看待“租界文化”?…
历史资料稀缺 师徒关系…
走进新国博⑦:历史与艺…
探索活态遗产保护 历史…
最新热门    
 
历史剧:穿越历史 照亮今天——薛若琳先生在光明讲坛上的演讲

时间:2011-04-27 12:37:07  来源:不详
[注: 太监(tài jiàn)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宫女打发走了,这些“近侍”都无法知道,史官岂能知之?可见史家在撰写历史文本时,往往采取推测的方法,甚至带有某些文学[注: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加工的成分。由于他们主观意识的介入,历史文本的文学性可能增强,而客观真实性可能会降低。因此,在历史剧创作中,我倾向不用“历史真实”的概念,因为这种“真实”是客观的,连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在他们的文本中往往都不易做到,还是用“历史史实”较为好些,因为“史实”是史学家笔下的记录,我们一般是沿用这样的记录作为依据来创作历史剧的。

 

    目前,我们普遍认知的历史剧,是由历史和戏剧两种不同性质的样式在特定条件下组合的艺术品种,历史的特点是追求真实性,戏剧的特点是追求假定性,它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必然会产生摩擦、碰撞。于是,在理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剧中历史应当是主体,由它来主导戏剧,引领戏剧,使之成为“历史化”的戏剧;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剧中戏剧应当是主体,由它来整合历史,调节历史,使之成为“戏剧化”的历史。

 

    我认为,历史既然进入了戏剧的怀抱,它就应该受到戏剧的调节和整合,使之成为诗意的历史,况且历史进入到戏剧中,常常不是整体的进入,而更多的是以一个或几个个别式的进入,正如郭沫若[注: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所说:“拿一分材料,写成十分的历史剧”。

 

    可见,上述两种意见都是针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