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扬州西湖古墓发现时已破…
学报改革要推动中国特色…
高校学报:寻找与建构新…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
南海一号试掘再引学界关…
“城市书院与现代文明”…
政协委员李瑞英呼吁将字…
马博敏委员提案呼吁:加…
政协委员何水法呼吁复兴…
春节的人文内涵受冲击 …
最新热门    
 
学界呼吁“客观探讨郭沫若”

时间:2011-06-01 11:33:28  来源:不详

90年前,《女神》的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注: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wenxueshi]上的大事,这部诗集内涵丰富,具有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深层的文化缘由,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在近日举办的《女神》出版9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恩和说,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某部诗集召开专题研讨会的还不多,真正够资格的只有《女神》,这也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从旧诗向新诗的转型是由郭沫若[注: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完成的,胡适提倡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导致新诗跟散文界限模糊,从而将新诗引向歧途,《尝试集》前后的新诗半死不活,《女神》在此情况下出现,给诗坛带来了冲击,闻一多[注: 闻一多 (1899-1946),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徐志摩实际上都接续了郭沫若的传统。”对《女神》的文学史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旭东给予了肯定。

 

    从《女神》谈到郭沫若研究,与会者认为,郭沫若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化巨人,蕴涵着很多值得打开的学术空间,学界应摒弃对他的简单化道德判断,以便更加客观、深入地探讨其留下的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学教授喻天舒以自己和郭沫若的交往为例,认为郭沫若非常亲切、真诚,对新中国[注: 【1】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