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钱理群:为何为小学生编…
文博界称“现代文学经典…
“东方欲晓——中国历代…
《红楼梦》中病志成经典…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
消解经典,还是迸发生命…
反思经典翻拍热 我们已…
中学生啃得动经典吗?钱…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
陈彦:对经典须怀温情和…
最新热门    
 
西方经典本土化:求同还是求异

时间:2011-06-21 12:03:38  来源:不详

从6月14日起,备受期待的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大宁剧院悄然开始为期一周的预演,数百名专业观众和幸运的“粉丝”先睹为快。

如同《妈妈咪呀!》中文版从音乐到服装“复刻”自原版《妈妈咪呀!》,预演这种半公开的露面方式同样引自百老汇音乐剧的演出惯例。通过观察[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时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和搜集观众的直接反应,制片人将对剧目的各个方面进行修整,甚至决定演员的去留。“每天都要改台词,今天加一点,明天改回来。”中文版制作人田元女士透露,仅剧中的母亲“唐娜”一角收到的大小建议就达80多条。

综观来自专业观众、网友的大量反馈,记者发现,在较为一致地肯定中文版的成功之外,也有对全剧“中国元素”的不满足,传达出“锦上添花”的愿望。但据记者了解,受版权协议的限制,其实很难有更多余地作出改变。求同还是求异?这个问题摆在中国首部“汉化”世界经典音乐剧的面前。

观众:中文版能否更加“中国化”?

“money,money,money,再多也嫌少,money,money,money,世界向前跑……”——《money,money,money》

“有人一无所有,有人笑到最后……”——《thewinner takes it all》

“没想到ABBA(阿巴)乐队的歌被翻译得如此流畅又悦耳,惊喜!”以专业观众身份看过6月18日下午场预演的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田艺苗十分感动地对记者说,原版《妈妈咪呀!》里的大部分歌表达的是美国式的怀旧,“和中国人本没关系”,但中文版的歌词成功地做到了兼顾朗朗上口和表情达意。她希望公演时能为这些歌配上字幕,让观众更好地领略歌词的魅力,看到译者的成绩,并且跟着唱。

剧组人员告诉记者,“配字幕”是收到的反馈中最为集中的一条,但是很遗憾,这恐怕不能实现。因为在原剧版权方英国小星星公司看来,制作本土版的目的就在于观众不用再一边看着舞台两侧的英文歌词一边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即时融入情境。获悉这个要求后,英国制作方曾经反问过一句:如果最后还是看字幕,还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