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和:一以贯之的道统(1…
中和:一以贯之的道统(2…
胡印斌:一流大学正在被…
陈思和:章培恒先生与复…
《迟到集——学术思辨与…
陈来:一部义理派的易学…
礼乐之间:一个久违的思…
【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
四海孔子书院:一个孤独…
沈从文《花花朵朵坛坛罐…
最新热门    
 
中和:一以贯之的道统——程静宇著《中国传统中和思想》述评

时间:2011-07-06 11:16:47  来源:不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它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精神实质、主要特征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自五四以来,曾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争论不休,迄无定论。有的立足于批判,认为是封建礼教,专制王权,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有的立足于继承,认为是天人合一,人文主义,忧患意识,乐感文化。这些不同的看法全都以偏概全,失之于片面,比如中国的专制王权确实长期存在,但专制王权只是属于治统而非道统,治统应该接受道统的制约。再比如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但是过于抽象,暧昧不清,不能用来概括整个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至于忧患意识、乐感文化,这两个词矛盾冲突,更是谈不上概括了。在这些众多的看法中,比较起来,我觉得,唯有程静宇的看法最为贴切合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赞同。因为这种概括不仅符合历史的实际,而且可以提升为一种文化的自觉,转化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规划现在,创造未来。

 

    作者首先从哲学上论证中和的思想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即它是对立面统一与平衡,事物多样性统一与融合,也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源泉。中和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上古尧、舜时代,人们就十分重视运用中道原则精神。相传尧让位给舜时,就提出“允执厥中”,要求舜在处理政务时,要牢记执行中道原则;后来舜让位给禹时,也同样要禹执行中道原则。到了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末年,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及其孙子思,继续发扬中道思想。子思写出专著《中庸》一书,将中道思想提到宇宙观的高度。《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就是推广、实行、达到,“致中和”就是推行或实现中和之道,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求得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实现协调发展。中和也叫做太和。《周易》说:“乾道[注: 下列朝代曾以乾道作为年号: 乾道_(西夏):西夏惠宗李秉常的年号。 乾道_(南宋):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qiandao]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