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四库全书》数字化 文…
邓小平:“问数字”、“…
国内数字版权第一案终审…
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籍…
古籍出版不擅赚钱易被忽…
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
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
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
中国数字出版门户网站“…
国图3年内停止外借图书…
最新热门    
 
古籍数字化:风景背后

时间:2011-07-19 11:56:24  来源:不详
 

    记者:如果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古籍数字化,可以说,目前古籍数字化的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大都[注: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即“可汗之城”,帝都之意。)。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京师。]是各起炉灶,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杨成凯:现在社会各界都有使用古籍数字资料库的需要,许多单位也在做古籍数字化工作。但是,正像你所说,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基本上是单干,各筹资金,各立项目,缺乏信息、技术、成果的共享,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没有大体统一的技术平台和设计思想,每个项目就只是一个孤立的实验,而不能相互结合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系统。

 

    特别是,在各方面对古籍数字化的人力物力投入还很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用小作坊组成大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果说以前所做的工作是各出机杼,通过实践做了许多探索,那么现在是不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关注指导思想和理论模型的研究,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理论的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实用的需要等各个方面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