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2) |
 |
时间:2011-9-18 11:53:27 来源:不详
|
|
|
这是并不是强调精英文化就是一种雅文化,大众文化就是俗文化。这两种文化不存在彼与此,相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在大量信息疯狂充斥世界各个角落的媒介时代,精英文化应该理智走向大众传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传播过程中,精英文化在传播大众化的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不管是在物质生活多么充溢的时代,精英文化应该扮演文化救世主的角色,拯救自己的同时也普济众生。这样。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碰撞才显得有意义。
(二)大众传播媒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农耕、游牧、渔猎的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迁,面对着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由人际传播逐渐变为大众传播。总的来说,大众传播媒介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有几下几个积极的作用:1.大众传播媒介,凭借着先进的传媒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时间、丰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2. 一种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是将文化的传承和积累相结合。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在内容上得到了传承,在工艺上有创新,在观念上受到了重视,在文化的积累上,也获得了扬弃和吸收。3. 大众传媒通过宣传、报道、评论、舆论监督的方式,引发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大众传播媒介无疑是把双刃剑,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积极作用,它也有市场垄断,政治束缚,精神文化物质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间艺人的权利等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借助传媒走向大众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形式也越来越被大众认可,下一步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精英文化的内涵,走世俗化的路线而非被俗化! (作者:刘诗迪 )
注释 :
[1 ]刘红樱,《世界遗产[注: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精神》 ,宁夏出版社2006年1月 第一版
[2]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载《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
[3]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
[4]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5]黄会林,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