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
于丹:昆曲会寂寞地活着…
于丹:昆曲会寂寞地活着…
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
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
苏州昆剧院开设“新兰班…
昆曲的美丽与忧伤
“小众”昆曲能否走赢市…
安葵:昆曲创作难,传承…
昆曲申遗成功10周年 世…
最新热门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1)

时间:2011-9-18 11:53:27  来源:不详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当前之所以要急迫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紧密关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渔猎、游牧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当前整个社会急剧地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口传的音乐文化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无奈地衰微,以至于消亡。 
  在大众传播当道的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弘扬,传播我们的国粹,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昆曲的现代演绎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 
   
  二、昆曲的媒介传播策略 
   
  (一)600年的文化乡愁——昆曲的历史兴衰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注: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