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现在读这些文字,你能不感觉震撼吗?这些老课本中,寄托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石鸥说。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纷纷编写教材。蔡元培、陈独秀[注: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严复、胡适[注: 胡适 (1891-1962年),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等现在为大家熟知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教材问世。
邓康延还讲了一则民国趣事:一些学者编教科书时,曾就“来”和“去”的选用争执不休。有学者认为“来”字笔划多,小孩不易学,于是改成“去”。但又有人反驳说“太村太俚”。几番争执,最后出现在课本上的是“来来来,来上学”。
“伟人见末节,大师编小书。”他感叹道。
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
翻开《新国文》第一册第一课,一幅插图上方,大大地写着一个“人”字。插图中,大小7人,三世[注: 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