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人类最先进的文字处理手段;中国的出土古文献,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材料之一。用数字化去完成出土古文献的整理研究,可谓最新现代技术与最古老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亲密接触”,其摩擦出的火花将“激活”出土古文献中蕴含的极其丰富、极其绚烂的人类文化宝藏。这项研究正是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试图完成的任务。
甲骨文[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金文等中国出土古文字与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西亚两河流域[注: 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苏美尔人所创的楔形文字[注: 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并称[注: 语出: (1).一齐称道。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 汉 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三种文字。由于出土古文字所传载的出土古文献以其相对年代更早且更真实地保存了文献的原始面貌,因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献材料中成为最具历史厚度的部分,在上古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乃至早期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注: 语出: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五讲:“自己一方面要做驾驶的汽车夫,又一方面要做修理的机器匠,那是很麻烦的,是很难得方方面面都做好的。],出土古文献都具有无可替代的认识价值。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极其珍贵的中华文化典藏,长期以来却未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公众认知度,除了极少数专业研究者,出土古文字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得一见且极难读懂的“天书”,可敬而不可近,更难古为今用,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