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
陈斌:应将国家级殿堂设…
毛佩琦:国家呼唤书生
权威发布:2011年《国家…
柳州6名非遗“掌门人”…
曲阜将建鲁国故城国家考…
学者:国学≠儒学,应是…
辛亥百年·艺术呈现③六…
中山大学将国家社科基金…
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
最新热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介:用数字化“激活”出土古文献宝藏

时间:2011-11-9 10:33:00  来源:不详
 

    追究这种局面的成因,并非中国人厚今薄古,不“待见”老古董,汉字传输系统对古文字一贯的排斥,才是“罪魁祸首”。汉字传输手段大体上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了手写传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数字传输(电脑输入)等阶段。从活字印刷术[注: 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开始,到为人类长期倚重的铅字印刷技术以及迄今的电脑排版印刷技术,以古文字为载体的出土古文献从未被主导的汉字印刷排版系统所接纳,抄书成为其基本的传播方式。直至今日,古文字书籍还不乏手抄后照相排版印刷者。传输手段落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光是数量的短缺,更有查检的障碍,“为找一书,寻遍天下”、“为查一字,翻遍全书”的实际状况长期延续,将出土古文献置于越积越厚的历史尘封之下,而与社会公众渐行渐远。

 

    出土古文献语料库的建设,旨在面向全球创建一个出土古文献资料网络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上的读者,都可以轻点鼠标而在瞬间获得所需的且被多角度解读的出土古文献材料,这无疑将大大拉近出土古文献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激活”这笔宝贵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人类精神财富。当然,出土古文献能被渐成主流的网络传播平台所接纳,也有助于这笔极其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的机遇,进而提升国家语言文化的软实力。

 

    毫无疑问,本项目既然定位于语料库建设,其意义就不会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出土古文献知识传播,服务于出土古文献专业研究,推动这一具有极其悠久历史的研究门类与时俱进地获得数字化的研究利器,乃是项目研究的终极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语料库在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地位被形象地比喻为“农业时代的耕地和工业时代的工厂”。在现代汉语领域,语料库推动科学研究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而在出土古文献研究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尚属空白,因而数理统计、计算机自动分析等现代研究手段尚无用武之地,这对于出土古文献研究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缺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