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谁在过洋节?专家:别盲…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别让…
袁新文:别老拿“状元”…
立老子像能赚钱吗?学者…
苑利:端午节的八种文化…
“文物与收藏”系列报道…
苑利:非遗传承主体与保…
《清代的皇权与世家》:…
人民日报:别让金钱坏了…
李凡纳利:传统与现代夹…
最新热门    
 
苑利:别把“真遗产”改成“假文物”

时间:2011-11-16 11:11:33  来源:不详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文物”,以至于传承人在改,政府在改,专家学者也在改。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把“真文物”改成了“假文物”,把“真遗产”改成了“伪遗产”。结果是不保护还好,越保护问题越多。

 

  那么,作为传承人,究竟应该怎样做?是原汁原味的传承?还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在许多人看来,如果只强调原汁原味的传承,就意味着社会将不再继续发展,民间美术就会永远停留在原点裹足不前;如果刻意强调创新,顾及到了社会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进步,民间艺术将不会再有历史认识价值。这些宝贵的文物,就会因我们的无知而彻底葬送在我们手中。显然,如果将这两项重任都放到一个人身上,他都会无法承担起这一历史的重任。因为这是一对“鱼”与“熊掌”般的矛盾,是无法承受之重。但如果我们对社会进行必要的分工,将“保护”与“创新”这对看似矛盾的任务分给不同的人来做,将鱼与熊掌分给不同的人来吃,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我认为,一个社会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会将人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专门负责保护传统的——如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他们的任务不是或主要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国家给他工资,给他荣誉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将这个民族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传承下去。他们对传统的坚守越坚决越彻底越好;而另一部分人则专门负责“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有了这样的分工,人们就可以各司其职,你管你的“传承”,我管我的“创新”。从此,“传承”与“创新”在社会分工的观念下,不但不再矛盾,还会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我们只有保护好传统,才会为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为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而不断的创新对于传统的需求,反过来又会提升传统的价值,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枯木逢春”,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作用。事实上,在现实生活我们也会看到,越是勇于创新的人,就越重视传统。

 

  因为,树的高度是由树根扎入泥土的深度决定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