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杨文:《墨子》的思维语…
艰难与辉煌:新文化运动…
李国文:三国之战死了多…
周立文:诗人的漂流
复旦哲学教授写上海作文…
新文化运动使民俗成热门…
睿文:怎样了解古代气候
《越南汉文小说集成》揭…
李文:漫谈学人的“群分…
“新文盲”提笔忘字 学…
最新热门    
 
袁新文:别老拿“状元”给自己贴金

时间:2011-07-06 11:16:23  来源:不详

高考分数一公布,一些所谓的“状元[注: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状元”们是怎样获得高分的?平时是怎样学习的?他们有什么好的生活习惯?为什么会这样“牛”?他们被哪些名牌大学争夺、录取?最终读了什么专业?获得多少奖学金……这些都成了某些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状元热”的直接推手是新闻媒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一些媒体不顾导向、不负责任,热炒高考“状元”,其后果,不仅干扰了高考的舆论环境,同时也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状元热”的深层原因不仅仅在于媒体炒作,大学、中学对高分考生的青睐和追捧,也让“状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中学整天把“素质教育”挂在嘴上,真功夫却扎扎实实下在升学率上。特别是一些名校、示范校,不满足于100%的升学率和90%以上的“重点率”,暗地里比拼“北清率”(即考上北大和清华学生的比例)和“状元”,似乎只有这样的硬指标才能显示出名校的真正实力。

 

  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对高分学生的宠爱和青睐,更让“状元”变得异常抢手。某些大学每年都以招到多少“状元”为荣,招得越多越自豪,招得越多越“牛气”。似乎多招一些“状元”,就能多培养出一些大师[注: 大师,现在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因其意义比较广,还有佛的十尊号之一、官名、学者专家的尊称、对年纪大的老师的尊称等。]。为此,这些名校的招生办负责人都使出浑身解数,笼络全国各地的高分考生;有的不惜用一些“不太地道”的手段,毁他人的声誉,挖同行的墙脚。近日发生在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高校间的招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