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杨文:《墨子》的思维语…
艰难与辉煌:新文化运动…
李国文:三国之战死了多…
周立文:诗人的漂流
复旦哲学教授写上海作文…
新文化运动使民俗成热门…
睿文:怎样了解古代气候
《越南汉文小说集成》揭…
李文:漫谈学人的“群分…
“新文盲”提笔忘字 学…
最新热门    
 
袁新文:别老拿“状元”给自己贴金

时间:2011-07-06 11:16:23  来源:不详
暗战就是例证,难怪老百姓说,为了争抢高分考生,大学不惜“撕破脸皮”。

 

  大学、中学如此厚爱“状元”,究竟看重“状元”什么?是“状元”的综合素质?还是他们的发展潜力?有关机构对多年来的“状元”追踪研究表明,与高考成绩一般的考生相比,“状元”的发展潜质并没有明显优势。就连出了很多“状元”的中学、招了很多“状元”的大学,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高考毕竟是一考定胜负,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著名的大学、中学之所以对“状元”情有独钟,说到底,看重的是这些考生的分数。由此可见,不论中学还是大学,其人才观还没有真正跳出“分数至上”的误区。

 

  在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中,也常有一些学生获得满分,成为所谓的“状元”。然而在升学中,仅凭分数是不够的,“状元”也可能被大学拒之门外。有一年,365个SAT满分获得者申请哈佛大学,165人被拒绝。这不仅由于哈佛大学要求高,更是因为他们不把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教育专家、美籍华人黄全愈评论说:哈佛大学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如何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如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无可回避[注: 回避通常指司法人员对与本人有特定关系的案件避不承担办理该案的任务,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以利于诉讼的正常进行和对案件的公平、正确处理,也有利于司法人员避开嫌疑。]的课题。那些著名的大学、中学,与其拿“状元”给自己脸上贴金,不如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和实践,为建立新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用一点心、尽一份力。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