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问教:失落的大学语文?
问教:“投入”“产出”…
问教:高校教材或成鸡肋…
女性气韵:素手绘凡俗—…
最新热门    
 
问教:素质教育不能“叶公好龙”

时间:2011-12-6 9:15:51  来源:不详
 

素质教育岂是唱大戏?

 

    这是记者曾经看到一所大学素质教育的汇报展示:

 

    “目前,我校用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各种设施、道具、场所已相当完善。有公共画室与公共制图室合计20多间、素质专用教室1间、公共多媒体教室320多间;拥有公共钢琴2台、管弦乐器一批、打击乐器一批、锣鼓一批、龙狮两套、各类演出服装多批、音响灯光设施多套等教学设施与教具,资产总值合计达400多万元。”

 

    在教育部[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共有19个司局组成,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教育部。]直接推动下,经过两个批次建设,全国共建立起93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覆盖157所高校。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机构。山西大学李忠人老师作过分析,这些机构一般都是专职教学型机构。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或者专业学院组织实施的。这样,在工作职能上出现“两张皮”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不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不一定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机构纳入进来。尤其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功利主义。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将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课程开设,认为只要多开一些课程,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文化素质教育。这种形式化、简单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没有真正切中要点,更不可能发挥实际的功效。王义猷教授指出,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化”,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自由发展。“有教无化”不如不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