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问教:失落的大学语文?
问教:“投入”“产出”…
问教:高校教材或成鸡肋…
女性气韵:素手绘凡俗—…
最新热门    
 
问教:素质教育不能“叶公好龙”

时间:2011-12-6 9:15:51  来源:不详
    就学生而言,学生大多倾向认为人文素质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一门容易混学分的、可有可无的、充其量是锦上添花的课程。学生对人文素质课常采取敷衍的态度,其重视程度远不能与同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相提并论。

 

    就老师而言,大学的一流学者与知名教[注: 名教 拼音: 解释: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确立和制定为名分、名目、名节等,以进行教化,习称“以名为教”。]授,纷纷远离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台,更愿意承担专业课而非素质课。比如,中文系的教师更愿意给本专业的学生讲授专业课,而不愿面向全校学生讲授《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究其原由,不仅仅是因为人文素质课在教学体制中普遍受到不合理的对待,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威信;同时也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教授《大学语文》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没有科研的深度,不利于将来学术事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承担素质课的教师无形中比教授专业课的教师“矮了一头”。

 

    这来自方方面面[注: 语出: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五讲:“自己一方面要做驾驶的汽车夫,又一方面要做修理的机器匠,那是很麻烦的,是很难得方方面面都做好的。]的多重轻视相互叠加,严重消解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

 

    教育界的圈内人士曾感叹,中国的教育现状可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来形容,而人文素质教育更有“热热闹闹一台戏,一旦演完无痕迹”之感。的确,人文素质教育多停留于宏大的理念、响亮的口号和可视化的形式,而具体实施起来则患得患失、捉襟见肘、无法可循。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