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央地合作助推甘肃文化 …
甘肃晏家坪古墓为明代肃…
甘肃艺术家出访非洲 异…
甘肃省已出土汉简6万余…
甘肃省会宁县发现宋金彩…
甘肃弘扬汉字文化的思考
甘肃酒泉遭暴雨引发山洪…
甘肃花儿,来自山野的世…
甘肃修缮炳灵寺石窟千年…
甘肃陇南文县重建三年征…
最新热门    
 
甘肃武山千年旋鼓舞遗风犹存 表演走向专业化

时间:2011-12-21 11:23:56  来源:不详

冬日起伏连绵的雪山下,高亢铿锵的鼓点震撼人心。甘肃[注: 甘肃省-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简称陇。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武山县滩歌镇戴家沟村村民戴思贤的院落内,村民们正在表演旋鼓舞[注: 鼓舞是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长辫、羊皮大袄、兽皮裹腿、狂野的舞步,令人恍若回到远古。

旋鼓舞流传于甘肃天水及周边地区,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古羌族人在此长期农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舞蹈,其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涵盖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

对于旋鼓舞的起源,旋鼓舞表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传承人戴思贤告诉记者,老辈人说在远古武山一带生活着以牧羊为主的羌民族。有一位牧童常年野外牧羊,饱受恶狼叼羊之害,机智的他用树枝弯成扇形,将羊皮蒙上并烤干成鼓,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火光与咣咣鸣响吓跑了恶狼,此后牧羊人纷纷效仿,渐成习俗。

戴思贤向记者展示了手中的扇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着羊皮,鼓面直径约30厘米,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鼓槌由藤条或羊牛皮编织而成。

亦有学者考证认为,旋鼓舞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称天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因此在旋鼓鼓面上常绘有太极图。传说伏羲是人面蛇身,在旋鼓舞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甩莽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敲鼓娱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

当地老人说,这里曾是牧区,每年3月是狼产仔的季节,牧民敲击扇鼓可以影响狼的繁殖,一直会敲到端午节,后来就形成了旋鼓节。如今,旋鼓舞已成为当地村民锻炼身体、增加乡民团结、祈福的活动。

戴思贤说,旋鼓舞鼓队的表演套路有多种,各个套路的击鼓声点、节拍和步伐不同,有“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太子游四门”、“野马分鬃”等,“以前端午节一二百人一起表演,很壮观,现在公司开业、大型节会、奠基仪式都会邀请鼓队表演。”

如今的戴家沟村,年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