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30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注: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甘肃[注: 甘肃省-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简称陇。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花儿名列其中。这是甘肃的荣耀、中国的荣耀,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增加了新的瑰宝,使世界人民有了享受花儿文化的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讲,花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是甘肃人民对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一种以山野僻壤为背景的民间歌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殊荣;曾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歌唱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登上世界文化的殿堂,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不言自明。
甘肃花儿领军[注: 名称 官名。东汉末曹操为丞相时设“领军”,为相府之属官,后更名中领军。魏晋时改称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南朝沿设,北朝略同。]冲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成功,实至名归。当2006年中[注: 年中niánzhōng 解释 【midyear】 一个历年的中间或中间一段时间 相关词条 年头 年尾 年头 年岁-nianzhong]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的时候,甘肃花儿是首批得到保护的项目。而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甘肃花儿作为文化空间和民间口头传承,特别是作为文化空间项目时,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体现的是民间大规模的歌唱传统和[注: 统和 拼音: 解释: 1.统理协和。-tonghe]集体的口头传承。大家知道,中国各民族是具有歌唱传统的民族,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是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普遍的歌唱传统(歌唱习俗),没有官方和文人的采风举措,这种民间口头作品是不可能被收集和保存的。更不能使其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源头。遗憾的是这种歌唱传统由于文字的产生和文明[注: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的进化以及作家文学[注: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