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传奇太符观:一句问候语诞生了一个村庄?(2) |
|
时间:2011-12-22 12:09:39 来源:不详
|
|
|
大日子要迎“奶母娘娘”
正殿的东侧是东配殿,即后土圣母殿。明万历[注: 明朝万历 万历(1573年 - 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年间,一场大火曾把这个东配殿烧成废墟,不久重建。殿内共供奉[注: 供奉 正文 见翰林院。 配图 相关连接-gongfeng]着九个后土圣母的神像,分别为圣母的九个不同法身。其中,最为独特的是一尊怀抱婴儿喂奶的“圣母”像。
这座塑像名为“乳饮哺侍养幼圣母”,当地民间称之为“奶母娘娘”。圣母怀抱婴儿双目直视前方,婴儿嘴衔圣母右乳,一只小手抚着左乳,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圣母的服饰也很奇特,内衣上下分开,很可能是古代的哺乳装。雕像的双腿也与其他的正坐雕塑不同,一脚轻点地面,一腿微抬,撑住怀里婴儿。可以很明显看出,雕像的脚为典型的三寸金莲。娘娘塑像都塑成小脚,可见当时妇女缠足已经非常盛行。这组塑像是我省目前保留的明代民间彩塑的上佳之作。
圣母殿的南北两壁上圣母出巡和圣母游归的悬塑。悬塑是一种结合雕塑和绘画的艺术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十分少见,整个画面十分立体。红色的云海翻滚,云海间掩映着绿树山石。画面中人物众多,有骑马的、有坐轿的,前后簇拥十分热闹。
圣母殿神龛后还绘有描绘圣母宫中生活的壁画。其中两幅上五位女乐师分别持琵琶、笙、笛等乐器正在演奏乐曲,另外两幅上的侍女分别捧宝盒、典籍[注: 泛指古今图书。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食盒等侍奉在圣母身边。
在圣母殿内,还保存着几个十分奇特的轿子。轿子高约两米,又叫肩舆。这种轿子跟民间的轿子不同,当地人称为神轿,是供“娘娘”乘坐的。一般轿子的顶部是平的,而这种轿子则有像庙宇一样的顶部,专业术语叫双檐十字歇山顶式。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圣母殿九个圣母雕像的后面,都有一个一尺多高的小圣母像。小圣母泥头、木身,有点像木偶,这就是圣母的替身。当地的风俗,家里生小孩、老人过寿这样的大日子,就要到这里来迎请圣母,把相应的圣母替身穿衣打扮后,抬在轿子里,然后四个轿夫抬着,焚香奏乐,吹吹打打把圣母请回家。
五岳四渎神聚集一殿
圣母殿对面是西配殿,即五岳殿。建筑结构与圣母殿基本相同,不过五岳殿的主体结构比圣母殿稍早。据记载,清顺治十四年曾重修过。
五岳殿正中为五岳神像,南北两边则是四渎神像——五岳就是我们现在的五岳名山,“四渎”则是指江河淮济四水。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岳渎神的主要职能是兴云降水。相对于五岳来说,有关“四渎”的记载很少,在道观中集中供奉“四渎”更是极其罕见。梁生威告诉记者,“像这样把五岳山神和四渎水神合供一殿的,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行政大厅,各司其职的五岳四渎在一个办公室里联合办公,这样的神灵组合,体现了太符观神灵崇拜的民俗化特征”。
据考证,这座殿里的塑像为明中后期作品。相比于比较格式化的雕像,南北墙上的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图就要出彩的多,南北两山的悬塑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北壁为“五岳巡幸”图,画面中山峰连绵,祥云缠绕,图中五岳或乘轿或坐辇或乘麒麟或坐龙,前后侍从持伞盖、宫扇随护[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