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金宏达:京城寻踪章太炎
霍达:一个时代的侠骨柔…
刘巽达:记住“国耻”是…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
语言学家陆宗达:国学是…
刘巽达:该向《功夫熊猫…
苏北:语言的衣裳
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
陈平原:语言学家的文学…
金宏达:学人的抱负——…
最新热门    
 
阿达:语文教材应由谁来编?

时间:2011-12-24 20:22:19  来源:不详

近日,某作家针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病,撰文《对抗语文》,称要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一些高校学者、小学老师、儿童文学[注: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家纷纷加入到“对抗语文”的行列。“对抗”的原因之一,是认为当下的语文教育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课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理论上说,教材“强调道德教化作用”无可厚非,只要强调得法、强调到位,不存在“过度”问题。现在提出的质疑是:“我不反对有一些道德伦理的基本的东西,比方说真、善、美。但是你把它理解成更为狭隘的一些东西,这样,对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来讲,不仅没有传承,还是一种破坏。”为了说明此观点,有论者还举了巴金[注: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的《鸟的天堂》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动刀”的例子。看来,所谓的“过度强调”,并不是教材编写者浓墨重彩地增加了“道德教化”的篇什,而是出于“道德教化”考虑,把经典文学作品“修正”了。

 

    谁有权“修正”名家名师的作品?“修正”的标准又是什么?谁制定的?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教材编选者真的是出于“好心”,为了“完美”地宣传道德教化,由此而做了一些减法,动用了剪刀,将一些他们认为的“敏感”或“不妥”处,删减了、处理了,“弄干净”了。但是这样的“弄干净”,损伤了优秀作家、优秀作品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削弱了文学性,不但不能有效地“强调道德教化作用”,可能还“好心办坏事”地将文学作品承载的道德教化作用弱化了。有专家说,这种做法是把枝叶婆娑的大树变成了光秃秃的枝干,文学的信息就都流失掉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