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高层论…
甘肃武山千年旋鼓舞遗风…
央地合作助推甘肃文化 …
甘肃晏家坪古墓为明代肃…
甘肃艺术家出访非洲 异…
甘肃省已出土汉简6万余…
甘肃省会宁县发现宋金彩…
甘肃弘扬汉字文化的思考
甘肃酒泉遭暴雨引发山洪…
甘肃花儿,来自山野的世…
最新热门    
 
甘肃秦安小曲备受冷落 亟待培养未来观众

时间:2011-12-29 10:13:55  来源:不详
张道正


    近日,甘肃省秦安县文化馆里传出了热闹的奏唱声,迂回跌宕的旋律、宽广悠长的音韵、婉转圆润的唱腔,国家级非遗项目秦安小曲的省级传承人安志平正和几个老艺人一起弹唱小曲,自娱自乐。


    秦安小曲别名秦安老调,流传于甘肃天水的秦安、清水、甘谷等县。安志平说,秦安小曲的演唱最早在明嘉靖年间就已出现,至今有500余年历史,它的诞生据说与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缵宗[注: 胡缵宗所书写的“趵突泉”]有关。据 《甘肃新通志》记载,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缵宗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安志平说,历史上这种小曲在当地非常流行,秦安人[注: 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为安人。-anren]不仅在舞台上,在田间地头也要唱上几曲。


    秦安小曲跟秦腔和京剧不同,后两者是板腔体,而秦安小曲是曲牌体,演唱形式也接近南方小调,由一个人表演一个故事情节,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地方小曲,“音调高而不炸,节奏紧而不急,变化多而不乱,起迭繁而不硬”。秦安县文化馆馆长姚常德说,这很像江南曲调,有雅气,不同于西北秦腔粗犷、高昂、激越,“这可能跟胡缵宗曾在江南做官及其文人气质有关”。


    据说,由于文士秀才的垂青,秦安小曲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曾出尽风头。当地老人说,清代张思诚创作的《小登科》、李文赞创作的《闺怨》和《想情郎》,都是红极一时的剧目。这种小曲世代相传,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只是传统的秦安小曲并无专业艺人和演出团队,一般都由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闲时节以自娱自乐的“地摊”形式活跃于街区路口、田间地头。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老艺人的急剧减少和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使得秦安小曲备受冷落,而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也已不利于今天的普及推广。


    及未来的传承问题,姚常德并不乐观,他希望秦安小曲能走进校园,培养未来的观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