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紫禁墨存 兰亭今咏中华…
《教育新概念——教师成…
700名中外艺术家齐聚都…
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开…
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开…
汶川旅游线路精彩亮相 …
清明文化节将推出清明吉…
华阴老腔:人影比皮影精…
华阴老腔:人影比皮影精…
华阴老腔:人影比皮影精…
最新热门    
 
寓精彩于平实——《目录学发微》述要

时间:2012-1-6 11:40:49  来源:不详
[注: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 年),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就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的《汉书·艺文志》就是改编《七略》而成,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由于纸的发明和普遍使用,改变了图书单篇别行的状况,撰著群书目录,不再需要编书,更不必校雠。宋代郑樵撰《校雠略》,论图书的搜求、整理、编目,实际上是研究目录学理论的论著,遗憾的是,他以“校雠”定目录之名,对后世造成深刻影响。清代章学诚亦以《校雠通义》命名其论目录学的专著,并称[注: 语出: (1).一齐称道。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 汉 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乃谓古人别有目录之学,真属诧闻”。余嘉锡从正名的角度,指出郑、章诸人犯了以点盖面的概念错误,称“据《风俗通》引刘向《别录》,释校雠之义,言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则校雠正是审订文字,渔仲、实斋著书论目录之学,而目为校雠,命名已误”。认为目录学自可独立成学。时至今日,仍有人坚持目录不能自立为学的观点,甚至将目录、版本、校勘三学共统于校雠学之下。由此可知余嘉锡正视学术的发展与专学的分野,指出郑、章谬误症结之所在,有多么重要,现在仍具有生命力。

 

    余嘉锡明确指出目录学“要以能叙学术源流者为正宗”。他区分了我国历代书目不外三种类型,并说明了各类书目的特点,指出不论哪种书目,它的宗旨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对我们了解我国古代书目的特点是有重要意义的。为了深入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从目录的篇目、叙录、小序、板本序跋四方面阐述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篇目及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前者考其内容,后者考其流传。著有篇目,即可知此书的篇数、顺序,乃至简明要旨,就能勾出此书的大致构架,这从《史记·太史公[注: 释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称。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百称为《史记》。]自叙》、《汉书·叙传》皆开列篇目,得到印证。在图书单篇别行的情况下,篇目著录尤显必要。图书流传经过载体,以及书写、雕版的变化,其间纷纭复杂,余嘉锡条分缕析,厘清其始末。值得注意的是,他关注目录迻录他人序跋,考证出此举始自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而在马端临《文献通考[注: 《文献通考》-《文献通考》,简称《通考》,马端临编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经籍考》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其书除主采晁公武、陈振孙书外,时从文集及本书抄出序跋,间有书亡而序存者,亦为录入。余嘉锡对此颇为称道,曰“虽不完备,然其体制极善,于学者深为有益”。与其同时代的目录学家莫伯骥撰《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即大量迻录他人序跋,故五十万卷楼藏书虽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但还能通过《初编》,对其有所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