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利丰创办伊始的广州岁月…
利丰创办伊始的广州岁月…
利丰创办伊始的广州岁月…
著名收藏家路东之因病逝…
9月15日 陈独秀创办《青…
8月9日 维新派创办《时…
7月21日 路透社创办人路…
4月6日 司马睿建立东晋…
《庸报》创办之初迎合儒…
1907年1月14日 秋瑾创办…
最新热门    
 
利丰创办伊始的广州岁月(2)

时间:2012-1-6 11:41:12  来源:不详
0年代,香港的版图扩大到九龙半岛,人口骤增至10万人,社会经济[注: 简介我们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逐渐进入巩固、稳定时期。一些在香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工商机构,如汇丰银行、九龙仓、黄埔船坞等,都在这一时期创设。1860年,香港总督不再兼任英国驻华贸易总监及全权大臣职位,香港政府开始设立文官制度。经济、政治的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发展,大大增加了香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香港早期的教育,以教会开办的学校为主,其中较具规模的有马礼逊教会学校和伦敦传道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多设于中国人和外国人聚居的港岛中、上环地区。不过,这些学校并不受欢迎,原因是它们以传播福音为主,目的是要培训一些华人传教士。入读的学生大多来自中国的贫穷家庭,主要是为了学习英文。

  1861年,香港政府接受英国人理雅各(James Legge)的建议,对香港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培训香港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此,港英政府创办了中央书院。中央书院设于港岛中环歌赋街,以英国的文法学校为模式。学校于1862年2月开学,注册学生有200名。根据理雅各的计划,中央书院是一所中英文并重的英国模式学校,英文课程主要是初级的,着重语文学习,如阅读、拼音、文法、作句等。中央书院从创办开始,就受到香港以及邻近的华南省份居民的欢迎,报考人数远远超过该校提供的学位。1865年,中央书院开始收取学费,但报考人数仍有增无减。入读中央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香港以及邻近地区的中等收入家庭,这些学生不但能交付学费,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也相当刻苦,与早期教会学校及官立乡村学校的学生多来自贫苦家庭有很大不同。

  中央书院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英语在当时香港社会中的“商业价值”。“早期的学生,经过两三年初级英语训练后,其薪酬便远远超过中文教师或其他职业的雇员。根据格温尼斯(Gwenneth)和钟·斯托克斯(John Stokes)的解释:‘英语带来的金钱,使对西方毫无认识的家长都愿意付出学费,送子弟前来就读。’一位曾就读该校的早期学生,在其回忆录中亦有这样的解释:‘学生的家长多为商人,并不期望儿子成为学者;主要是要他们好好学习英语,拓展父业。’”

  冯柏燎的父亲送儿子进皇仁书院,很可能也是出于这一目的。我们无从考究冯柏燎入读皇仁书院的具体时间,不过,根据皇仁书院的学制,估计冯柏燎是在1895年入读皇仁书院的,当时他大约1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这一时期,皇仁书院已迁入面积更大的鸭巴甸街的新址,注册学生人数亦从早期的200人增加到超过1 000人,而且十分强调英语教育。当时,香港政府已逐渐把英语教育与商业、功利及英帝国利益联系起来。香港总督轩尼诗(J.P.Hennessy)正式将重视英语教育确定为政府的基本政策。1878年,皇仁书院将英语授课时间增加到每天5小时,中文课程则压缩到两个半小时,1881年进一步压缩至每天一个半小时,到1896年全部取消中文课程,只剩下翻译一科。1903年,皇仁书院虽然恢复了中文科,但只是众多科目中的一科,每星期只授三四节课。

  1902年,冯柏燎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在香港学习期间,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37年出版的《香港华人名人史略》对他在皇仁书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