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浅谈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个性解…
范子烨:陶渊明归隐的真…
2011年中国陶渊明学术研…
范子烨:陶渊明的游墓诗…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
陶渊明背后有个怎样的女…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
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
马良怀:陶渊明之后文人…
最新热门    
 
论陶渊明《问来使》诗之真伪:来源可疑

时间:2012-1-8 20:36:12  来源:不详
陶渊明[注: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集子里有好几篇作品存在真伪问题,其中最有趣的是《问来使》一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竹?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古今都有人认此诗为真。传统的根据是:在两种比较早的陶集中有这首诗,如北宋末年人蔡絛说,此诗“世盖未见,独南唐与晁文元家二本有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引《西清诗话》);南宋绍熙三年(1192)曾集本于题下出一注云:“南唐本有此一首”,洪迈则说此诗“诗集中皆不载,惟晁文元家本有之”(《容斋诗话》卷六)。
  可是这样的证据与其说能够证明《问来使》为真,不如说恰恰相反。陶集版本极多,只有两种本子里有之,其他皆无,这除了让人感到这篇《问来使》的来源非常可疑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意义呢?所以历来的主流意见皆认此诗为伪。
  近来有学者提出两条补充证据,重新确认该诗为真。其一,据说陶渊明有一个儿子陶佚与天目山有关,彭泽《定山陶氏宗谱》在“各支分迁”栏下载“四子佚公支下迁彭泽县城、天目、武陵、陕西等处”,而万历《新昌县志》则明确地说到“(陶)佚隐居杭天目及会稽”;到同治《新昌县志》更根据《问来使》诗认为在天目山也有陶渊明本人的“芳踪”。
  这一条理由恐怕相当薄弱。就算陶渊明的后代有迁居到天目山的,那应当已在渊明的身后,他本人并没有“我屋”在此山中,然则“南窗下今生几丛竹”这样的问题何从问起?渊明的“芳踪”又如何能云游至此?晚出的家谱族谱以及地方志之类往往有若干记载不尽可靠,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人物事件离成书之时已远而中间毫无凭借者,一般只能作为传说来看,未可照单全收,更不能作为考证的依据。攀附名人之风,虽然于今为烈,实乃古已有之,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估计。
  其二,又有学者说,《问来使》一诗乃晋孝武帝[注: 孝武帝,名司马曜(公元362~396年),字昌明。简文帝子。简文帝死后继位。在位24年,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34岁。]太元九年(384)秋由陶渊明作于会稽,时任镇军王蕴的参军。当时可能有天目山的某一位修道者之使来到会稽,或者传递书信,或者邀请陶渊明入山……天目山使者的到来,激起了陶渊明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因此有此佳作。
  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比较勉强。陶渊明是否曾在太元九年前后担任镇军将军[注: 名词解释 官名。魏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镇军之号始此。 军中地位 魏、晋、南北朝中军、镇军、抚军三将军,地位仅次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王蕴的参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证明的问题,即使姑且承认这一点,陶渊明对天目山来使也很难这样发问——他本人故园南窗下近来情况如何,该使者何从得知?问道于盲,高人陶渊明当不如是也。在诗歌里提问可以不要求对方回答,但总得符合彼此的关系。陶诗虽含蕴甚深,须反复细读才能真正领悟,但他的字句一向是通妥流畅的,决无缠夹疙瘩不合情理令人费解者。
  所以我还是同意清末人郑文焯的意见:“世士以陶公寄情菊酒,又是诗有‘归去来’一语,率尔附入陶集,诚不知天目既非其故居,而渊明欲归则归,亦无用其问来使耳”(《陶集郑批录》)。现在最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